首页 >> 新闻频道 >> 专题报道 >> 正文

汇丰凯苑:从“不可能”到可能!

来源:上海嘉定 日期:2019年6月18日 13:57:56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在汇丰凯苑小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赵丽萍记忆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垃圾处理几乎不成问题。“菜叶子剩菜饭就喂鸡喂猪了,干垃圾也很少,偶尔有一点,土灶里烧饭时一把火也就跟着烧掉了。”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垃圾处理日渐成为社会治理难题。

 2019年2月初,汇丰凯苑小区正式启动“定时定点”投放垃圾试点工作。时至今日,4个月过去了,居民主动参与的意识逐渐提高。曾经,有的居民连把垃圾扔到楼道口都做不到,如今,“定时定点”参与率达到了80%。赵丽萍说:“垃圾分类投放是一场攻坚战。”

本报记者在蹲点采访的过程中,对居民有序、自觉地投放垃圾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这里,一股新的时尚之风正在兴起。

①在小区一个垃圾投放点,还专门辟出一块环保科普区域,用于环保知识的科普和宣传。


②“自如”的志愿者进驻汇丰凯苑小区,助力垃圾分类。

 

集中火力:不厌其烦宣传解释

接到“定时定点”投放试点任务时,赵丽萍连续几晚睡不着。“怎么会选我们这个小区做试点?太难了,让我怎么做?”

汇丰凯苑是个动迁小区,常住居民有2250户,其中三分之一为租户。从2013年居民住进小区开始,高空抛物就屡屡发生。经过几年的宣传引导,高空抛物的现象总算有所缓解。“但现在让他们‘定时定点’投放,怎么可能?”

“军令”如山,赵丽萍很快意识到: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必须集中火力、开足马力。2月11日,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小区正式启动“定时定点”投放试点工作,39个楼道口的垃圾桶全部撤走。“撤桶之后,情况比我想象中要好很多。”开始还是有居民习惯性地把垃圾丢在原来垃圾桶的位置,居委会看到后,马上组织在该位置上覆土复绿。现在,楼道下面扔垃圾的现象几乎看不到了。

“又要定时定点,又要分得干净,烦!”不少居民看到赵丽萍总要抱怨几句。她和居委会一班工作人员,每次都会耐心地作解释说明,为什么要分类投放,为什么要定时定点。“跟老百姓打交道不能来硬的,这样解释以后,居民一般就会表示理解了。”

除了耐心宣传解释,在推进“定时定点”的过程中,汇丰凯苑还充分考虑到了居民的需求。在确定点位时,其中3个为原来的绿色账户刷卡点,居民较为熟悉。在此基础上,又增设了2个点,5个点位均匀分布在小区主干道两边,方便市民投放。在投放时间上,有居民提出,只规定早晚两个时间段,不够时间去投放。考虑到小区老年人多,中午也有投放需求后,小区从3月份开始增加了12:00—14:00这个时间段,解决了一部分居民的实际需求。

“比较乐观一点的数据是,现在小区里已有80%的居民接受了‘定时定点’。”赵丽萍说,而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她认为跟宣传到位有很大关系。

早在1月初,“定时定点”试点前,小区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宣传,在每个楼道都张贴了《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告居民书》。1月中旬,在与物业及居民代表协商后,设计好投放点位和“定时定点”时间段,由楼组长把点位图和时间段有关信息送到每家每户手中。在居民对“定时定点”投放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又结合发放家用湿垃圾桶等契机,进行二次和三次上门宣传。“垃圾分类投放工作需要不断宣传来巩固、不断刺激来推动,不然时间一长,居民就会疲掉了。”

在汇丰凯苑,垃圾分类做到了周周有活动。“我们结合便民服务、节庆活动、亲子讲座等大大小小的活动,加入了垃圾分类投放的内容。”赵丽萍说,“必须不断给居民一些新鲜的东西。”在距离居委会最近的一个投放点,一半是分类投放垃圾的地方,另一半是环保科普区域。在这个投放点的投放时间段,居民可以通过填写垃圾分类答题卡,参加每周一的抽奖活动。“题目都是很简单的,关键是吸引居民来参与。”刚开始,周边的居民参与比较多,现在5期活动过去了,其他点位上的居民也主动来参与了。

如今,小区每日的垃圾总量比以前少了好几桶,赵丽萍分析:“以前可回收垃圾都混在干垃圾里的,现在被居民分出来,送到了投放点。这说明,居民的分类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

管好租客:抓重点破难题

5月28日早上七点,七八个身穿橘黄马甲,上面印有“自如”“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字样的志愿者,在汇丰凯苑小区出现。在两个半小时内,他们不仅在小区5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值勤,还在小区里巡逻,劝导居民对混装垃圾进行分类,示范如何投放,并制止那些意图随意乱扔垃圾的居民。

“这个月初就来了。”对于房屋中介公司“自如”的出现,小区居民、垃圾分类志愿者顾惠英刚开始还有疑问,现在却与他们成了忘年交。顾惠英只会说本地话,而小区里的租户来自五湖四海,都讲普通话的,“多亏了这些小伙子,劝导和讲解起来总算不那么费劲了,帮我大忙了!”不仅如此,在她看来,这些小伙子对待志愿服务特别“敬业”,只要公司没有安排客户看房,基本都会来小区,也不怕日晒雨淋。

房屋中介为何而来,来了真的有用吗?“可以规范和激励租户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希望他们不要做噱头,能一直做下去。”赵丽萍说,小区租客多、流动性较大、信息缺失,要让他们定时定点投放难度很大。

今年3月,由辖区14家房地产经纪公司组成的菊园新区房地产经纪企业绿色联盟,破解了这一难题。“自如”作为其中一员,以“合同条款”和“承诺书”为抓手,让租客履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义务。房屋所在社区居委,如多次向房东反映租客未实行垃圾分类,房东可责令租客整改,未整改的酌情扣减房屋押金。目前,“自如”在该小区共有百余套出租房源,其中20余户租客签订了相关合同与承诺书,这些租客信息也已同步上传至社区居委。

“自如”还主动向前一步,进驻到社区,助力垃圾分类。“做好垃圾分类,我们房产中介也义不容辞。”公司员工李晓坤介绍,除志愿服务外,“自如”还计划和物业、居委一起,对小区业主、租客的垃圾分类投放行为进行每月一次评选,最优秀的一户居民可获得公司提供的免费保洁服务一次。此外,他们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还发现,不少居民都雇用了保洁服务人员,但保洁员的上门服务时间与垃圾分类投放时间正好错开了,难免保洁员会乱扔。“我们与物业沟通,‘自如’保洁员只要进出小区就要在门房处签到,同时每个保洁员还需与物业商定好投放时间,届时会有专人为他们打开垃圾房。”李晓坤进一步解释,这既避免了垃圾乱扔的情况,也可通过门房处的签到监督保洁员,“即便发现某一时间段有人乱扔垃圾,也可以通过签到表格,追溯到是哪一位保洁员。”

“自如”的加入无疑是一种共赢,为垃圾分类推广破解难题、提供力量,同时也消除了居民对房屋中介的抵触与防备。“除了汇丰凯苑外,我们还走进了宝菊新家园、御江金都等其他5个小区,现在和小区居民都很熟了,谁家的房子要出租、哪家的租客不租了,志愿者阿姨们也都会很热情地告诉我们。”李晓坤说。

效果期待:从人海战术迈入制度轨道

5月30日8:50,一辆湿垃圾清运车驶入汇丰凯苑小区东北门,装入将近20桶湿垃圾。“我们一般早上八点出门,要跑20多个小区,即使不吃饭也要到下午一两点才能装完。”驾车的菊园环卫工张健告诉记者,自从2月11日,菊园新区19个小区率先试点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后,他明显感觉到湿垃圾的纯度高了,量也多了。

“但是仍存在一些分错的情况。”张健说,例如榴莲壳、椰子壳较硬,没法腐烂发酵,其实应投放在干垃圾桶内,但大多数居民认为是湿垃圾。“不过,观念转变要慢慢来,实践中出经验嘛!”对于干湿垃圾是否混运的情况,张健也作了详细解释。过去虽然小区也放干湿垃圾桶,但只有少数居民分类,大多数的垃圾桶还是干湿混放的。即便公司规定,湿垃圾车只能清运橙色湿垃圾桶内的垃圾,但由于源头未分类,清运车也只能干湿垃圾混运。如今,再遇到混装混运的情况,将面临罚款,“一桶垃圾至少罚款400元。”张健指着车后方的摄像头说,环卫部门也有专人对此监督。

守桶志愿者朱惠琴也有烦恼:“现在大多数居民都分得蛮好,但还是有人会在时间段外扔垃圾,也不分类,以前多的时候门口都堆满了,现在这种情况少多了。”5月31日12:00,朱惠琴准时来到投放点位,戴上口罩、围裙、手套,打开垃圾厢房,然后开始分拣居民扔在外面的垃圾。她一边分拣、打扫,一边告诉记者:分得不好的居民多数是小年轻,有次她在巡逻的时候还抓住过一对把垃圾扔在绿化带的小夫妻,“年轻人工作忙,来去匆匆,交流起来也不顺畅。”相比而言,小区里的老年人反倒做得更好。一方面,前几年的“绿色账户”活动吸引了一批老年人参与,另一方面,动迁小区老年人大都相互认识,“分得不好或者乱扔垃圾也会觉得不好意思。”

像朱惠琴这样的志愿者,汇丰凯苑有30多名。2月11日之前,居委就张贴告示,招募垃圾分类志愿者。不少居民主动报名,经过前期筛选与多次培训后,30多名志愿者上岗了。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每天垃圾分类投放点都会有两名志愿者守候,同时还有一名志愿者在点位周边巡逻。这些垃圾分类志愿者大多为60—70岁的退休老人,他们每天早上六点多就要上岗、晚上八点半才能收工,工作时间最长的要8小时。

虽然辛苦,但朱阿姨觉得做垃圾分类志愿者很有意义。“反复监督、劝导、巡逻,作用明显,居民分得越来越到位,巡逻也轻松了。”朱阿姨希望,居民能更自觉、更主动,“像居民单丽萍,家里有人生病卧床,换下来的纱布、吃剩的药,都会主动来问是不是有害垃圾,分错、不懂都可以来问,我们也很欢迎。”她表示,毕竟志愿者只能监督和促进,养成分类投放习惯主要还是靠居民自觉,“也许《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后,监管和执法会有抓手,大家也会更上心些。”

来源:《嘉定报》记者 王丽慧 刘静娴 文/摄


分享到: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