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垃圾分类已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热词。不少市民还把垃圾分类上升到了“灵魂的拷问”,由此可见,这件事有多么深入人心。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7月1日正式施行,全区上下正如火如荼推进垃圾分类。这其中,人大代表既是垃圾分类立法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关于推进垃圾分类,他们还有哪些好的建议意见?本报邀请了部分区人大代表谈谈自己的想法。
解开“必须做”和“怎么做”的难题
随着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实施,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到垃圾分类的队伍中。相比前几轮的垃圾分类行动,这次是更为有效的开始。然而,我们仍然看到了许多居民行动上的迟疑、心理上的疑虑。面对这种“过不了几天又结束了”的惯常思维心理,还是需要予以疏导和抑制。
大多数居民只感受到自己身边的一个小小范围。如果身边并没有什么不好和不利的情况,他们便不会感同身受。这就是垃圾分类如果不做,大多数居民不会感到有什么问题的原因。所以,现在仍需帮助居民把视线放远,让他们看到生活垃圾不分类,最终会有多糟糕。
事实上,垃圾分类已经到了不能不做的时候。但目前许多疑虑来自于一种“分了也白分”的心态,有人讲“即便我们分好了,最终还不是放在一起拉走”。居民希望看到的是“怎么做才更合理”。前几轮垃圾分类成效不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没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好“必须做”和“怎么做”的关系,最终导致渐次失效。我们不能让这一轮的行动再来一次“负面循环”,必须让众多居民更多地从思想上理解,自觉产生感同身受后的主动热情。这样,他们才会自发地参与,并在“怎么做”不够理想的情况下,主动帮助将“怎么做”做到更好。
必须看到和相信,这一轮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大行动,只要我们更好地处理好“必须做”与“怎么做”的关系,坚决持续推进,一切疑虑和反复都将在坚决的行动中化为乌有。到了大家可以感同身受到垃圾分类带来更为适意的生活时,整个局面定会改观,垃圾分类不仅可以做好,而且会成为居民自觉的常态习惯。
区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课题负责人 向世清
垃圾要分类也要减量
2019年7月1日,从这一天开始,《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施行。这对于生活在上海的居民来说,行为规范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垃圾分类、定时定点”八个字,正在考验这座城市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和文明习惯。这一天,对于社区居委会这个基层组织来说,又是一个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上新台阶的有利契机。
垃圾分类,源头分类是关键。做好居民前端的宣传引导至关重要。社区开展的入户宣传、垃圾分类红黑榜、志愿者守厢行动、居民签订承诺书、小手牵大手、绿色积分等一系列措施,都为打好垃圾分类工作的攻坚战、持久战提供了保障。
垃圾分类,统筹协调是前提。垃圾分类不单靠居民,而是考验了基层“三驾马车”的管理水平。只有居委、物业、业委三方不纠结于垃圾分类的责任主体是谁,主动跨前一步,主动承担社区责任,才能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此外,社区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协调,加强服务和管理。根据小区空间条件、居民原有的投放习惯、垃圾房的位置、志愿者人数等因素,合理设置投放点数量,坚持便民原则;合理安排物业清扫工、二次分拣员、社区志愿者的布局,快速清理“定时定点”初期可能有的大量暴露垃圾,坚持少扰民的原则。
关注“垃圾分类小麻烦带来社会大环保”的同时,更应该推崇社会资源的节约、垃圾的减量化。推行的限塑令能否一直持续下去;一直主张的无纸化办公能否真正落实到位;铺天盖地的环保袋是否环保等。
区人大代表、嘉定工业区庆阳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 陆霞红
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徐行镇钱桥村是垃圾分类先试先行单位,在村委和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顺利、实效明显,被评为嘉定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主要的做法有三点。
一是宣传发动到位。落实村干部“双包”、“双进”,包责任区、包村民组,进小组、进农户;开好“两会”,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发好“两份书”,生活垃圾分类倡议书、生活垃圾分类告知书。通过广泛、深入、细致的宣传活动,生活垃圾分类理念已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二是设施力量到位。一年多来,钱桥村发放1000多套家庭用干、湿垃圾桶,翻扩建垃圾房8座,新建“两网融合点”2个、定时定点回收点2个、农业垃圾堆放点4个、大件垃圾堆放点4个,配备保洁员10人、志愿者30人、村干部垃圾分类指导员18人,确保村域范围内各类垃圾顺利回收、驳运和流转。
三是管理指导到位。由于村域范围广、常住户老年人和外来租客多、源头垃圾品种多,故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难度很大。为了使全体村民准确分类、准时投放,村卫生干部、分类指导员、保洁员和志愿者及时上门开展分类指导,详细讲解并对乱扔乱倒、不分类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和制止。目前,村民已逐步做到了“主动分、习惯分、准确分”的要求,湿垃圾增量明显,纯净度提升明显,减量要求达标。
区人大代表、徐行镇钱桥村党总支书记 樊友华
有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和社区书记,垃圾分类早已成为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我所在的嘉富社区,下辖嘉富和嘉宁坊两个小区。1月21日,嘉富社区嘉宁坊作为菊园新区第一个试点小区,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小区原有7个投放点,试点后减为3个。嘉富小区则于5月5日起实施分类工作,从原先的22个点位撤为5个。
自试点实施后,社区党总支每周召开三方联席会议,两个小区也各自召开工作会议,专题讨论垃圾分类工作。会上,大家摆问题、想办法、议对策,及时纠正、调整、解决新出现问题。比如,大家发现:白天基本没有乱扔垃圾的现象,但晚上撤桶后到凌晨这段时间,乱扔现象比较严重。经过商议,社区决定改变志愿者服务模式,安排了140多名党员及居民骨干志愿者进行守点劝阻,并将值勤时间调整到晚上六点半到九点半。同时要求巡逻志愿者从乱扔的垃圾中寻找证据。这些证据包括快递单、外卖单、水电费单,找到后由责任区社工和物业负责电话或上门告知,对于拒不配合的,通知城管队员进行上门宣传。这一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源头改变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及习惯,乱扔现象大幅减少。
问题不仅仅是出现在会议上,还有不少来自于居民。有居民提出,投放点位设置不合理,要求撤除。经过实地观察和分析,这段时间以来,居民的分类意识有所提高,该点位可以撤除。在采纳居民建议的同时,也邀请提建议的居民加入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一起守护小区环境。还有居民发现,周边沿街个别商户将不分类垃圾扔到小区内。对此,社区立即采取行动,先让志愿者翻查垃圾袋内有无商家信息,并根据监控视频掌握信息,随即联合城管上门告知,后续在联勤中心的牵头下成立金色商友联盟促进垃圾分类。
这半年来,虽然在垃圾分类工作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在居民、物业,以及社区居委的多方合力下,这些问题逐一解决。如今,垃圾分类已逐步走向良性循环。
区人大代表、菊园新区嘉富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 高建国
“分不分”关键在于提高认识
垃圾分不分类,关键还是在于认识。只有全民都提高了垃圾分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才能真正把这件事做好。
目前垃圾分类的难点在于,大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各层次的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不统一。有部分居民比较看重遵守规则的奖励,因此就会出现“留一小袋湿垃圾用于积分奖励”的现象。大部分中青年居民能够接受遵守新的规则,但由于早出晚归的作息规律,当发现扔垃圾变得不方便时,心中又产生了排斥。中小学生大多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愿意主动践行新规则,奈何在家庭中“人微言轻”,不能主导垃圾分类行为。
对垃圾分类来说,提高认识比掌握方法更重要,要在提高全民对垃圾分类认识这件事上花大力气,特别要让每一个人对垃圾不分类的危害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大家为什么对“黄赌毒”深恶痛绝?因为“黄赌毒”的危害性案例就发生在居民群众的身边,血淋淋的教训触动灵魂。而垃圾分类则不同,其危害性不是显性的、马上可见的,而是隐性的、逐步显现的,不能一下子触动大家的灵魂。因此,提高垃圾分类认识的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隐性的、逐步显现的危害性,通过适当的方式呈现出来,不厌其烦地进行宣传,让每一位居民都深深震撼、深深反思。
从短期看,在提高认识上花大量时间精力,即时效果不明显;但从长期看,在提高认识上付出再多的时间精力,也是值得的。
区人大代表、南翔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吴宝英
指导租户垃圾分类刻不容缓
嘉定垃圾分类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之中,但笔者认为,有一部分群体容易被忽略,他们就是居民区的租户。有数据显示,嘉定常住人口数已经达到158万以上,其中户籍人口68万多人,其他90多万常住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口是租户,既然要垃圾分类全覆盖,那对于这部分人的服务与指导就不能缺席。
如何加强指导管理?笔者有三点建议。
首先,加强对房产中介的指导。建议将垃圾分类相关条款要求纳入租房合同,全区凡是通过房产中介签署租房协议的租户,必须遵守垃圾分类条款。从房产中介第一道关卡入手,一旦出现租户违约情况,则有相应的管理措施。此外,通过协议,一方面可以掌握租户的详细资料,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在房产中介处直接向租户宣传垃圾分类。
其次,加强房东对租户的管理和约束。有一些租户未通过房产中介直接与房东签署租房协议的,对此类人员可通过居委会、村委会等居民自治组织,依照社区垃圾分类规范,要求房东承担出租房屋垃圾分类责任,引导房东在出租房屋时,将租户是否规范垃圾分类写入租房合同。一旦出现租客乱扔垃圾、未规范垃圾分类而产生罚款时,若租户拒交罚款,房东有权在押金里扣除。
最后,对租住人员进行排摸,分类指导。租户大多流动性强,从事工作种类较多,可以分类指导。比如,有家庭的租户可以按照《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加以规范;一些单身白领,工作朝九晚五,习惯网上订购外卖。但吃完后,方便袋、饭盒、剩饭剩菜等垃圾分类问题容易忽略。为此,可以探索外卖平台共同宣传,根据扔掉垃圾中订单信息,找到乱扔者,从而对乱投垃圾者形成一定压力,从源头减少此类问题。
区人大代表、真新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 张国民
因地制宜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目前,我们面临着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的严峻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农民的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而且污染水源与耕地,使美丽乡村黯然失色。随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垃圾分类工作势在必行。但每个地区的面积、人口结构等各不相同,因此垃圾分类工作也要“因地制宜”开展。
笔者所在的南翔镇永乐村,村域范围较大,村组分布分散,外来人口较多,针对这些情况,村里实行“2+5+2”推进模式,即建立两种工作机制、组建“五大员”保驾护航,辅以两类奖惩机制。一是根据村民组不同的分布情况,分别设定上门收集和定点投放两种分类收集模式。针对分布零散的村组,实行上门收集模式;针对分布集中的村组,实行定时定点投放模式,鼓励村民跨出垃圾分类的第一步。二是根据不同的分类模式,设置“五大员”角色,通过垃圾分类宣传员、收集员、保洁员、监督员和劝导员的不同职责范围,精准对接、上门指导、分类监督,从而推动村民和外来人员自觉分类行动,形成行动有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三是根据不同的人口结构,制定奖惩机制。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对正确分类投放的村民给予一定的表彰奖励;对屡次教育仍不配合垃圾分类的村民或租客,降低或取消相关福利,从而激励村民从被动应付转化为自觉行动。
实现垃圾分类处置是一项社会性难题,传统习惯的改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垃圾分类工作任重道远,为使这项绿色环保行动取得更好成效,建议形成长效常态的管理机制。一方面,深化实施方案,细化实施流程,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另一方面,自觉坚持执行有效措施,逐步形成自治的良好氛围,使垃圾分类工作长期处于可控状态。
区人大代表、南翔镇永乐村党总支书记 陆敏娜
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保障
如何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重要指示,切实增强垃圾综合治理实效,促进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笔者就生活垃圾清运现状,有三点建议。
清运车辆配置应该有所调整。配足清运车辆是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随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各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商铺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原有的清运车辆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生活垃圾分类清运的要求,特别是湿垃圾的量,较分类之前增加了一倍。因此,亟需按照现有的垃圾产生量,合理配置干湿垃圾清运车辆。收运时间要合理设置。以“先保障镇中心区域、后覆盖农村地区”的收运原则,合理安排收运线路和收运时间,实现装运不扰民,确保干湿垃圾一天一次的收运频次。收运模式还需改进。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为契机,严格执行新的“源头控制有力、不分类不收运”的管理模式,进一步规范企事业单位、居民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全面提升城市市容环境。
区人大代表、徐行镇城市综合管理中心主任、房屋管理所所长 李钠
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起步较早,2000年就被列为国家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经过19年的宣传引导,越来越多的居民已经意识到垃圾分类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从意识到行动之间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自从接到垃圾分类这项工作,各级政府部门都非常重视,利用各类渠道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方法,让广大群众意识到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重视。街镇作为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中重要的一环,既要充分调动社区居委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开展社区共治共建,也要发挥居委会、业委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多方推动实现工作闭环。虽然现在垃圾分类推进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但只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经过一定时间的磨合,必然会形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良性发展链条。
一种观念的形成和改变不仅需要宣传教育,更需要完善配套设施,健全监督激励措施,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践行文明、推进文明,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一定能取得实效。
区人大代表、安亭镇地区党总支书记、地区办主任 陶滢
小观点
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是衡量市民文明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区人大代表、嘉定镇街道汇龙潭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 吴晓红
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人大代表要积极行动起来,当好垃圾分类的宣传员、示范者,深化对专项监督的过程参与、深度参与,当好垃圾分类的监督者、推动者。深入联系选区和选民,掌握真实情况,找准问题症结,进一步收集好相关工作建议,做好对政府的监督和助力工作。
区人大代表、江桥镇江安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 汤莉华
来源:《嘉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