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日,《民生热线》正式开播,这是嘉定人民广播电台开设的首档直播节目,同时也是频率的首档民生访谈节目。
创办十年,几经改版,但节目始终不忘初心,在话题角度、传播方式、听众互动等方面不断改进,访谈内容几乎涵盖了市民生活需求的方方面面。如今,这档民生节目,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替群众排忧解难的“民心线”、优化政务环境的“监督岗”,同时也是缓解社会矛盾的“减压阀”、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值此开播十周年之际,本报邀请业内专家、节目的策划者、主持人以及听众谈谈一路走来的点滴感悟,分享节目的成长历程。
图为主持人崔美兰和嘉宾正在录制节目
记者 秦逸超/摄
我所听过的《民生热线》
与《民生热线》结缘,是在我退休之后。当时,受嘉定广播电视台的邀请,差不多有半年多时间,与嘉定广播同仁一起参与改版。作为曾经的广播人,想从选题、嘉宾、互动这三个方面来谈谈对这档节目的粗浅看法。
不难发现,《民生热线》选题有两个特点,一是贴近时政,二是立足本土。比如,嘉定出租车行业推出接送学生定制服务,《民生热线》就此展开相关讨论。这项服务虽说面还不广,但具嘉定特色。节目播出时,讨论到接送中的安全问题就特别热烈,节目效果显著。可见,主持人和节目组在选题上的良苦用心。
挑选嘉宾是个技术活,要让听众觉得嘉宾是这个话题的权威人士,还得让人听得津津有味。在基层要找个能说会道的专家实在是比登天还难,没法手里捏着一批呼风唤雨的高手。但《民生热线》另辟蹊径,找来亲历者作为嘉宾,往往更具感染力。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场遗体捐献问题的大讨论,由于请到了遗体捐献者,他的回答就很有说服力。
互动不只是丰富了节目,更重要的是让主持人和嘉宾及时了解受众的需求,以及他们对事件的看法,解答他们的疑问,了解他们的迫切需求,改进政府部门的工作。在菊园新区小区漂流书亭的节目中,有网友认为,社区和物业工作的关键就是做有心人,做好了,不仅是个书亭,能延伸到方方面面;做不好,连基本工作都没做好,更谈不上什么书亭。嘉宾由此联想到,有的物业把宜居家园的元素扩展到门岗,在门岗特设了换零钱服务,方便了在邻近公交车站乘车的居民。
除了这三方面,给我的另一个印象就是:这些年来,《民生热线》的主持人对节目把控力的提高。审视所有的听评节目中,没有一次主持人打断嘉宾或听众的话头。这需要对嘉宾和接通的听众电话有足够的把握,有充分的事先沟通。一个好的主持人并非个人能说会道,而是要以恰当的提问引出嘉宾与听众的精彩话语,通过适时地转换把控整档节目的方向与节奏。经过几年的历练,《民生热线》为嘉定广播培养了一批得心应手、把控自如的民生访谈节目的优秀主持人。
退休之后,我也就脱离了广播。而这些年来在与嘉定广播的交往中,接触到了广播发展中许多新的事物和问题。与其说是我凭借以往的经验帮助了嘉定广播,还不如说是嘉定广播使我学到了随广播发展而产生的新知识。借用美国前总统在长城上赞美中国的那句话来祝愿《民生热线》——她曾经有过美好的过去,也必将拥有辉煌的未来!
陈金宝 原广播早新闻编辑,曾任SMG广播新闻中心副主任
电波传心语 十载民生情
从2009年算起,与FM100.3的结缘已整整十年了。刚刚进入嘉定广播电台工作时的工作场景仍记忆犹新。为了办好首档直播节目,台里安排我和夏语(《民生热线》初创时期的主持人之一)前往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节目实习一个月。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才真正认识和了解广播访谈节目全流程。直播间内主持人秦畅侃侃而谈,导播间6路热线电话指示灯不断闪烁,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电波架起的话语空间和舆论场。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我们开始全力投入到节目的准备当中。选题角度、嘉宾约请、提纲设计、临场应变……为做好这档节目,整个团队都在细心思考、认真准备每一个环节。当时为了寻找直播感觉,我们曾经多次开展模拟访谈,访谈嘉宾从台里的普通同事到外请的各位领导、专业人士。在反复练习、调整中逐步改善。2009年7月1日第一期《民生热线》正式开播,主题是“揭开轨交11号线的神秘面纱”。我还清楚地记得,直播的前一天晚上久久不能入睡,想象着各种直播场景。直播当天,安静的直播间里坐着我和嘉宾两个人,厚厚的隔音玻璃窗外是台领导、部门主任和其他同事。在直播前的几分钟,我是非常忐忑不安的,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脑子里似乎也不允许我想太多,在11点准时按下了节目片头的按钮,开启了嘉定人民广播电台的首次直播。
刚开始直播总是有诸多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但是嘉宾的配合和领导的鼓励,让我们一次次跨越障碍,挑战难度,完成了节目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节目随后一路的发展过程中,从选题的角度到嘉宾的约请,从采访提纲的设计到直播节奏的把控,其实每一步走得都非常艰难。往往为寻找一个好选题浏览上百条新闻、查找几十个网站。有时选题确定了,邀请嘉宾却犯了难。遭到拒绝是常有的事,在节目开播前2个小时,嘉宾临时决定不来了,甚至在节目直播期间,嘉宾因临时有事匆忙离开……每当选题不通过、嘉宾拒绝接受采访、设计好的采访提纲派不上用场,主持效果不尽如人意时,我们也苦恼、焦虑,但恰恰是这些困难让我们不断丰富经验、提高水平。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已经2019年了。在近700期节目和上千位嘉宾的访谈中,我与《民生热线》都在成长,我们都在用不同的角度关注嘉定的发展、见证城市的改变。而《民生热线》也逐渐成长为嘉定市民关注社会发展、了解公共政策、探讨社会热点、感受身边正能量的重要渠道。
崔美兰 《民生热线》主持人
讲民生、话民情、传民声
《民生热线》已经开播十年了,当初创办节目时,像孕育孩子一样的过程历历在目。
节目创办之初,互联网方兴未艾,市级媒体也依然在蓬勃发展,但区级广播媒体可以说在夹缝中求生存。当时,我主动请缨去做广播编辑部的领头人,从电视“转行”到广播。2009年节目改版前,我们做了大量民意调查、进行了多次头脑风暴,当时私家车逐渐增多,让我们察觉到调频广播的主战场必须开始往移动空间转移,而本土化、贴近民生、传递及时的思路创新便是郊区广播生存的必备粮草。于是,《民生热线》《整点快报》《嘉定故事》等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直播或互动节目应运而生。
新闻记者出身的主持人夏语对于新闻选题有着较强的敏感性,文艺编导出身的主持人小崔对于节目的整体策划、风格设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没有任何直播经验的她们还是有些畏惧和忐忑,半小时的直播对话究竟需要怎样的知识储备,她们心里没底。于是我们安排了两次试播,一次是我做嘉宾,话题是2009年广播电视台节目改版推介,一次是时任教育局党委委员李敏做嘉宾,话题是怎样杜绝教师收受家长礼物。主持人与嘉宾在节目中逐渐放松、渐入佳境,主创人员很快找到状态,打消了顾虑。节目开办之初最大的困难就是嘉宾的邀请,一些单位部门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收集民意、政民互动、解读政策的好平台,不少职能部门对于节目的邀请并不积极,能推则推,还有的嘉宾对于直播节目没有什么概念,开播前半小时忽然说有事不来了。当时对于接受节目邀请并准时到来的嘉宾,两位主持人都倍感珍贵。节目组还很贴心地为来做节目的嘉宾提供直播间摄影服务,节目结束后将照片寄给嘉宾。每年新年来临之际,主持人还会将亲手写的贺卡寄给每一位嘉宾。就这样,节目的传播效应不断放大、嘉宾和职能部门感受到了这种快速直接的交流方式,对于树立政府部门公信力的传播效果,节目运行越来越顺畅。渐渐地,卫生、交通、司法等一些政府部门主动提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节目影响力也越来越强。
随着工作的调动,我离开这个团队也有一段时间了,但对节目的关注成了我日常的习惯,开车也基本锁定FM100.3。我注意到随着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的出现,政民沟通的渠道和平台更多了,但《民生热线》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拿出了敞开胸怀办节目的胸襟,积极与时俱进,利用各种社交平台,拓展信息源和听众源,让更多的老百姓喜欢上《民生热线》,也愿意在节目中坦诚说出对嘉定城市发展、社会管理的意见建议,表达对这个城市的期待和热爱。
朱旭 时任嘉定广播电视台广播编辑部主任
听众呼声
关注嘉广民生节目已有三年,节目的内容很多都是当下的热点话题,感谢嘉广民生节目让我拓展了知识面!值得继续关注。
——海燕
民生热线,倾听百姓呼声,解决民生问题。
——只如初见
民有所呼,声声不息;热点评述,线牵四方。
——阿小笃格爷
关注身边的点滴变化。——秋萍这是一档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栏目,了解百姓需求,解决民生问题!
——CC静
为百姓解忧,为群众解难!愿节目越办越好!
——芳孜°F
倾听民意,汇集民智,了解民情,祝愿新的十年再创新高!
——胡燕玲
热点话题,群策群力,答疑解惑,帮助百姓,温暖社会。
——nature0324
相关链接
《民生热线》大事记
2009年7月,嘉定人民广播电台开设首档直播访谈节目《民生热线》。每周一、三、五首播,二、四、六重播。
2011年7月,《民生热线》调整为周一至周五播出,其间与区司法局合作,开设《民生热线——法宝在线》子栏目,每周两期,周一、四播出。
2012年9月,节目首次开展台外直播活动,走进菊园文体服务中心,与百姓面对面,就“如何准确对接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话题邀请嘉宾与市民对话。
2013年7月,《民生热线》由每期30分钟延长至每期55分钟,每周五期,周一到周五播出。
2013年7月,《民生热线》节目获2012年度上海广播电视(区县)奖“广播新闻”二等奖。
2017年6月,《民生热线》的法律和健康养生内容单列成独立栏目,开设《法宝在线》和《健康有道》两档专题访谈,《法宝在线》每周一、四播出,《健康有道》每周三播出,《民生热线》每周二、五播出。
2019年7月1日《民生热线》开播十周年,策划“纪念《民生热线》开播十周年”系列访谈,回顾十年间节目曾经关注的民生话题。
节目参与热线:59921003
广播听友会QQ群:806998056
来源:《嘉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