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专题报道 >> 正文

看懂痕迹管理,莫变“痕迹主义”

日期:2019年8月23日 14:25:01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近年来,“痕迹管理”在基层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其优势在于通过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有效还原干部对工作的落实情况,供日后查证。但在实际工作中,过于讲求“痕迹”,甚至要求事事留痕、处处留痕,就难免会出现“重痕迹、轻落实”的不良倾向。专家指出,“痕迹主义”在基层流行,已成为形式主义新变种,当引起高度重视。针对这种现象,无论是基层干部,还是百姓群众都有话说。


留痕不必千篇一律

在工作上无论做过什么都留下痕迹,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痕迹是过程的记录,有些事情从结果就能得到判定,无需核查细节;有些事情要结合过程看结果,就要看痕迹。所以是否留痕,还是需要根据不同事项区别对待,而简化留痕、去除形式主义是改进的方向。

留痕有时是一种工作需求。策划举办一个活动,拍照、写简讯或小结是必要步骤,若是能在微信、网络或纸质媒体平台发布则更显成功。走访慰问、调研、宣传政策等深入基层的工作中,留影、报告记录、签收回执等一些资料都需归档整理。

而有些咨询投诉电话必须有录音且文字记载,以备后期解决问题或反馈,这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措施。对于长期性工作而言,留痕是很好的追溯方式,利于经验总结。针对短期的追求数据性指标、结果导向的工作可减少留痕,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尽快完成任务上。

痕迹可以是图片、文字、视频、表格等多种形式,但宗旨是化繁为简,以改进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效率为目的。

张欢

 

“痕迹主义”要不得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科学适度的痕迹管理,是检验过程真伪、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在安全检查、环境保护、数据分析等领域,痕迹管理尤为重要。保留下来的图片、文字、音频等资料,既能还原工作落实的具体情况,还可以检验决策程序的正当性、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和实施结果的有效性。出现问题时,还能作为调查取证的重要参考。

然而有些单位,痕迹管理过了头,事事留痕、处处留痕,写不完的材料、填不完的表格。在社区治理等领域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每做一件工作,干没干,材料需完善;干得好不好,材料不可少,让基层工作人员苦不堪言,从而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造成负面影响。

这种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以痕迹论“英雄”、靠台账评优劣的做法,背离了留痕的初衷,已异化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根治“痕迹主义”,还痕迹管理本来面目,关键在于检查方式要讲科学、重实效。检查要多些暗访,少一些事先“详细通知”;检查要少看材料,多实地考察;在考核标准上,除必要的工作档案,不要求事事留痕、处处留痕,降低材料在考核分值中的比重,多向实绩倾斜。不以材料“痕迹”评长短,而以工作实绩论英雄,才能激发起干部干实事的劲头。在行动中、在实际工作中留下的痕迹才是更重要的。

姜宗仁

 

痕迹管理的是是非非

“痕迹”乃“可觉察的形迹”。尽管连动物都会进行痕迹判断,尽管人类根据痕迹进行决策和管理古已有之,但直至21世纪初,“痕迹管理”才被当作一个组织管理学概念与专项实践。准确地说,我们应该将“痕迹管理”称为“基于痕迹的管理”,它指的是根据管理相对方可觉察的行迹进行决策和干预。

痕迹管理的初衷是使管理“有据可查”,有助于提升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以及经验积累,甚至可以建立数据库,以便于个人和组织的学习、反思与进步。

痕迹管理的前提条件是管理相对方必须留有可觉察的信息,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对痕迹的管理(包括记录、收集、整理、理解和判断等)是痕迹管理的基础;痕迹的实时性、真实性、全面性和代表性是实现痕迹管理目标的前提保障。这两方面引发的问题,是2018年以来痕迹管理批判之声日趋高涨的主要缘由。首先,不少组织管理者从“管理便利性”角度出发,将痕迹的记录、整理、呈报甚至诠释工作都交由组织成员承担,时时事事处处都要有记录有报告,批评者认为这额外增加了员工的工作负担,甚至是“隐性的虐待”;在管理者眼中“事事有记录”是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在批评者看来则是过度管理。其次,中国文化中比较重视实干和实绩,倾向于将文字记录和总结报告视为“虚头巴脑”,加之现实中有人美化虚构痕迹、而管理者又只看痕迹,所以,痕迹管理被等同于“痕迹主义”,被扣上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帽子;第三,痕迹只是现象,而现象往往最能引发直观偏误,因此,管理者必须具备现象学意义上的“本质直观”洞察力,要有循痕辨绩的能力。如果领导只凭痕迹现象进行管理决策,难免受到质疑。

痕迹管理的顺利有效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厘清所需痕迹信息的范围,将重点放在关键绩效信息上;从便利相对方的角度考虑痕迹的责任分担,简化痕迹报告的内容,便利痕迹报告的方式和渠道;要利用技术手段留存“自发”痕迹,这种痕迹既比较客观,又无需相对人努力;有意识地超越痕迹管理,走向循证管理,提升证据收集、处理和理解能力,“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来确定管理措施。

李春成

 

靠“实绩”不靠“痕迹”

7月4日《解放日报》发表原题为《“痕迹主义”必须叫停》评论文章,我深以为然。处处留痕,反而会使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甚至助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歪风。

在十九大报告中,不断强调“人民”两个字,这也是对基层工作人员提出的要求,要深入百姓,倾听民意。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心为百姓办理每一件事。

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带着感情去工作的基层干部,对真实情况的了解、对干部的了解、对地方成绩的了解,是不需要依赖报表就能深刻体察的。同样,光看“台账”、光看“报表”、光看“汇报片”,也未必能了解真情况、发现真问题。

如果仅靠“痕迹”而不是“实绩”来推动工作、评估效果、评价干部,本质上是一种懒政,更是一种误导。

梅常青

 

回赠是脚上的茧花

过了十年,业委会才成立,我被选为副主任。大家积极性高涨,联系开发商,报备房办银行,区里街道到处跑。还要修复锈蚀损毁的大铁门,建造凉亭长廊,安装健身器材,设置报栏,修补绿化地……不花业主钱,有了活动场所,居民不再坐在路边石墩子上,冒呼吸汽车尾气风险,一片叫好。鞋底跑薄,脚生茧子,我们笑说,幸得群众赞赏,不负劳苦。可是,年终评比,竟然排名落在最后几名。

成绩有目共睹,怎么名次落伍?大家决定去先进单位取经。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他们的橱窗里整齐安放着一长排文案,桌上台账一本叠着一本。我们的橱窗空空如也,桌上仅一本工作日记,记录每天值班情况。后来才知道,排名靠后的真实原因就在于台账,工作做得再多,没有台账,谁信?

我借来先进业委会的台账,仔细阅读学习。台账三本,分别记录走访、座谈、巡视。刚翻阅,我为他们的认真负责佩服得五体投地,读到后来,发现三本台账所记内容前后基本相同。今天说劝阻楼道堆物,明天记清扫楼道,后天写的又是楼道垃圾问题。细细一想,猛然醒悟,原来这台账不过是应付检查的,并非真实的工作记录。

事过须留痕,真正要考察工作业绩,须开会座谈,查现场,听意见,花时花力;翻台账,喝茶聊天,走过场,岂不简单!我们是推选出来服务群众的志愿者,并非为名次做事,有脚上的茧花作回赠,也就心满意足了。

黄顺福

 

留痕如是说  

留痕,是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可缺少的工作之一。正常工作如士兵站岗,交接班必须记录,门卫交接班必须记录,否则就没有时间观念,班上出现问题就不能问责。

但现实生活中,留痕成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社区而言,一个社区七八个社工,每个人都分工几样工作,每个社工对自己所做的工作都用台账来衡量。每人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台账,当天做不完,加班做;加班做不完,月底必须补做。尤其是到年底,没有做完台账的天天加班补做。

我观察社区工作有十多:台账多、签名多、会议多、记录多、宣传多、报道多、拍照多、加班多、电话多、接待多。基本每一项都要留痕记录。上级考评社区工作,就看台账。这样就形成了社区工作的评判标准,不是居民满意不满意,而是领导满意不满意。台账做好了,工作就过关了,领导就满意了。这么多台账,哪还有时间深入居民中了解情况,体察民情呢,这样的留痕还是不要或少一些为好。

精兵简政很重要,简政就是简化工作手续。该留痕的必须留痕,不该留痕的必须清除,不要给自己、给下级增加工作负担。留痕不留痕视工作需要而定,不能一刀切。

梁占兵

 

七嘴八舌

干部要“干”字当先,敢于担当,干出实绩,追求实效。如果要留痕,也要留痕规范化,不能随意编造掺水。

——赵荷芬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工作都要靠基层去落实,努力为基层减负,才能使在一线打拼的干部更好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多办事。

——周海龙

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也很无奈,虽然不喜欢痕迹管理模式,可又不得不承认,它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阿黎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但真正的“踏石”和“抓铁”,应该放在如何增加老百姓收入上,应该多想想怎么发展经济,怎么把环境和经济有机融合、促进良性发展,这样的“痕迹”才不是形式主义。

——嘟嘟

痕迹管理本来只是手段,“痕迹主义”却本末倒置,当成了抓工作的目的,不仅耗费基层工作者的时间精力,而且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形式主义。

——文风起浪

根治“痕迹主义”还得领导带头、机关垂范,真正树立起以实绩而不是痕迹作为考核评价的导向,把基层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真抓实干。

——weki


来源:《嘉定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