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专题报道 >> 正文

打造美丽乡村样板,村民给满分

日期:2019年11月5日 09:15:4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老乡,这个别墅300万元,卖吗?”“不卖,你给我400万元也不卖!”

前几天华亭镇联一村农宅样板房前的这一问一答,道出了联一村村民的心里话。该村试点建设“乡悦华亭”一期项目涉及187户村民,实现了“两个100%”,即宅基地平移签约率100%和选址分房抽签率100%。

两个“满分”的背后,与各级党组织的努力息息相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开展,更是加快了老百姓旧宅换新房的步伐。

记者 李华成/文

 

882dc042f42a41a3865492364ebd2125.jpg

华亭镇北新村以浓郁乡村气息和4万平方米花海,吸引了大量游人,把水乡情结、田园印象、美丽乡愁留住留好。

49bab2a69c304874987bfb4785742b3c.jpg

华亭镇联一村农宅样板房,让原本对住新房还有所顾虑的村民,坚定了签约拿房的意愿。

b6018029b64a42dba943c6dfd96dec98.jpg

去年以来,联一村为启动村庄归并集中居住征询老百姓意见,村党总支书记陈锡明将办公场所搬到了村民组的露天广场。


“年年都盼着住新房”

在嘉定,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话,它使天蓝地绿水清成为美丽乡村的底色,让白墙青瓦院落成为美丽乡村的动人气质。区委书记章曦在联一村专题调研乡村振兴时曾说:嘉定要打造“留得住乡愁、跟得上发展”的美丽乡村。这句话,说到了联一村村民吴兴泉的心坎里。

“我们年年都盼着住新房。”吴兴泉说:“我家上一次翻建已经是1980年的事了。当时是平房翻楼房,花了3万元。后来儿子要结婚,把房子装修了一下,又花了3万元。30多年时间里,大大小小修补过几次。但是,房子和人一样,老了就是老了,总没有新房子好。”

吴兴泉的想法代表了大多数村民的想法。据统计,嘉定有农宅8.5万户,其中30户以下的自然村宅占三分之一,大多数房屋翻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样式落后、配套不全,有的甚至年久失修。让原本零、散、旧的村容焕然一新,既是老百姓的心愿,也是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嘉定区委坚持问题导向,经过多次深入调研,寻找破题之策,解决群众的烦心事。

去年起,嘉定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将原有自然散落的村庄归并整合,最大限度集约土地,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作为试点的华亭镇联一村,将原有18个村宅归并为5个,从区域供地改为“斑块”供地,户均占地由0.82亩降至0.55亩,节约建设用地145.8亩。

如今,吴兴泉的新房就建在自己的老宅基地上,对他而言,没有比这更满意的方案了。

 

广场上开起“板凳会”

“村书记拿着小板凳,在广场上给大伙开会,这个场景至少30年没有过了。”联一村村民王洪娇说。去年以来,联一村为启动村庄归并集中居住征询老百姓意见,村党总支书记陈锡明的办公场所就搬到了村民组的露天广场上。

刚启动试点时,多数村民还是习惯性地想动迁“上楼”。在广场上,陈锡明把美丽乡村愿景、创新方案和村庄归并的优点等,向村民作了宣传、解释和沟通,慢慢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支持。

“如果有煤气,我就愿意搬。液化气罐我已经搬不动了。”一位70岁老太太的话深深地触动了陈锡明。“在主题教育中检视初心使命,我们理应要让村民有更好的居住环境。在前期走访调研时,我们收集了大量老百姓的意见建议。”陈锡明介绍,“多数村民不喜欢住村北,所以在新村落的规划设计时特地建议农宅向东平移。”

为回应群众关切,区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嘉定区保留保护村村民住房更新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为避免简单复制城市建设形态和农民自建房风格无序等问题,区相关部门又制定实施了《嘉定区农民住房更新风貌控制导则》,突出乡村特征、江南特色、嘉定特点,为农民建房提供多种房型选择,引导住房风格协调统一。

今年初,原本对住新房还有所顾虑的村民,在看到样板房后,都坚定了签约拿房的意愿。

此外,在联一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嘉定还和上海地产集团合作,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资源优势、资本优势、产业优势,既有力带动了项目的开发建设,又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联一村的试点成功,给嘉定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就在近期,又有一个好消息传来,嘉定区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善本区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和乡村风貌,有序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2年,嘉定将新增不少于4000户农民实现相对集中居住。

 

柿子树下坐了个老太太

在联一村村委会的院子里,有一棵柿子树,周老太常会来这里坐坐,这棵树就像是她的一位老友。

在做群众工作时,陈锡明带着村里的党员干部积极寻访困难群众,帮助有需要的村民寻找临时过渡住房,帮老人联系养老院,帮村民联系临时的仓储点。

有一户村民让陈锡明记忆犹新。“就在签约前几天,无论怎么做工作,周家老太太都不愿意签约离开老宅基地。”陈锡明回忆:“我当时真是一筹莫展。”直到有一天,老太太主动来找陈锡明,一见面就一顿好骂,原因是施工车辆差点撞了她家的柿子树。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也正是这棵柿子树,终于让老太太打开了话匣子。原来,这棵柿子树是老太太结婚时和丈夫一起种下的,几十年过去了,柿子树越长越大,老太太不愿签约的主要原因就是舍不得这棵柿子树。“原因找到了,这事就成了一半。”陈锡明说:“我们把这棵柿子树种在村委会的院子里,帮老太太照顾好它,并承诺等她拿了新房再迁回她新房的院子里。”

像这样的事还有许多。比如,陈锡明为一户两兄弟分房,特意联系了设计师,在同一幢房子里做了两个独立空间,开两扇门,满足兄弟俩的诉求。

“在主题教育开展过程中,我们愈发认识到,只有和群众坐在一起,说得上话,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真心实意办事,才能走到群众心里去,我们的事业才会有无穷动力。”陈锡明如是说。

秋日的晚风吹得院子里的柿子树沙沙作响,在夕阳的余晖下,这棵老树在新址上依旧挺拔。陈锡明有时也会陪老太太坐在树下。“明年,这树应该会结果!”老太太这样想,陈锡明也这样想,也许每一个联一村的村民都是这样想的:联一村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再次扬帆启航。

 

美丽乡村处处好风光

如果把视线离开联一村,放眼整个嘉定,就会发现,面积近三分之一都是农田的嘉定“处处好风光”。尤其是今年以来,区委在主题教育中检视初心使命,围绕“农业强而优、农村美而活、农民富而乐”和城乡融合的目标愿景,注重前瞻思考、规划先行,让制度创新成为破题之钥、治理之基。

对于乡村风貌肌理保留较好的远郊村庄,嘉定坚持“原生态”和“原风貌”,积极留存依水而息的带状村落肌理和白墙黛瓦的村宅景致。如华亭镇北新村,以浓郁乡村气息和4万平方米花海,吸引了大量游人,把水乡情结、田园印象、美丽乡愁留住留好。

功能定位上,持续放大生态涵养功能,并注重生态、生产、生活功能有机融合,如安亭镇东街村入驻笔克创意中心,马陆镇大裕村引入嘉源海艺术中心等文创类企业。

制度创新方面,嘉定坚持创新突破,激活乡村发展要素。如安亭镇打造“向阳新里”田园综合体示范项目,提升公共配套设施,铺设农村供水管网、生活污水及天燃气管道等,建设全区首个“千兆宽带入户村”,村内启用人脸识别、车辆识别、空气监测等智能安防设施,实现村务智能化管理。华亭镇集美丽乡村、现代农业、主题农旅、乡居颐养为一体的“乡悦华亭”项目,通过多产业融合带动产业升级,形成“三农”融合发展新模式。

在开发模式创新方面,政府在加大“真金白银”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先后引入上海地产集团、广东万科投资发展公司等大型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资本优势、产业优势,带动项目开发建设。向阳村与万科合作成立向阳新里运营公司,策划、开发、建设“向阳新里”田园综合体项目,利用存量厂房、银杏林等资源建设创客工厂、商业中心等设施,并对农宅进行改造,打造特色民宿或商务休闲农庄,让村民回迁成为一种新现象。

曾经,嘉定给人的印象就是“汽车”和“南翔小笼”。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热的兴起,马陆葡萄主题公园、毛桥集市、菊园百果园等成为周边市民的打卡热地;安亭镇向阳村不仅因为大片的银杏林而走红,更因为其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井然有序的村庄治理受到百姓的啧啧称赞;外冈集镇周边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农民动迁高楼、通过宅基地置换结余土地建设而成的特色小镇和不远处一马平川的万亩粮田交相辉映……这些旧貌新颜的改换,见证了嘉定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美丽乡村,正在成为嘉定老百姓所向往的“此心安处是吾乡”。


来源:《嘉定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