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嘉定着力打造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的“五环”模式——垃圾分类了,人心凝聚了
几十年来形成的垃圾混装习惯,短时间内能改变吗?垃圾分类在嘉定推行之初,从管理人员到志愿者,对此都疑虑重重。垃圾分类工作自去年开展以来,大家的顾虑已然慢慢消除。
目前,全区758个小区、50个村已全部实现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151条道路实现定时上门分类收集,干垃圾减量率达到11%,湿垃圾处理量较去年同期上升202%,源头分类实效显著。
成效的背后,离不开全区各级党组织的努力。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嘉定各职能部门广泛走访、谈心交心,面对面收集意见建议,找差距、抓落实,着力推进“五环”全程分类模式。如今,垃圾分类的新时尚已在嘉定蔚然成风。
记者:王安琪/文
新成路街道推出大件垃圾一键预约微信小程序,市民可通过微信小程序,预约在指定地点和时间清运大件垃圾。
在江桥镇红光村,通过新建垃圾厢房、集中动员宣传、村干部上门宣传等,垃圾分类实施效果显著。
听民意解难题,垃圾分类有“温度”
走进江桥镇红光村,有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格外引人注目:棕色的防腐木搭配透明的玻璃外墙,郁郁葱葱的大树伫立门前,再往前走几步,一条小河静静流淌。从房内整齐摆放的垃圾箱和外墙上挂着的“生活垃圾分类箱房”8个字可以得知,这里是村里的定时定点投放场所。
“以前的垃圾房哪有这么干净,垃圾混装,苍蝇蚊子多,夏天还有异味。”陆老伯是村里的老住户,多年的环境顽疾得到解决,他打心底里感到开心。
红光村的变化,正是主题教育中,深入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的缩影。
“垃圾箱房对我们来说,就像厕所一样,人人都需要,但都避之不及。”在走访调研中,村民对村委会副主任黄华萍直言不讳。由于村民住得相对分散,找一个既方便、又不影响村民日常生活的地点设置垃圾箱房,成为一个大难题。“太远不方便,太近又会有异味引来抱怨。”黄华萍说,村委为此多次开会讨论,最终村民活动中心的一块空地成为最佳地点。黄华萍还上门走访了附近仅有的2户村民,征得他们的同意后,垃圾箱房才得以开建。
硬件设施解决了,垃圾分类的实效就能达到预期吗?在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最初推行的一段时间中,村干部发现混装、混扔的情况仍不在少数。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带着疑问,黄华萍和同事们再次深入调研,她发现,每次来参加宣传活动的,几乎都是家里的男主人,“但厨房家务,明明都是女人干得多嘛!”在与村民的交谈中,她得知,许多丈夫回家后并没有向妻子转达为何要垃圾分类、如何进行分类的信息,“所以就是我们的宣传没找对人!”为避免再做无用功,黄华萍想了对策:将动员宣传活动集中在工作日晚上,时间一到,就让联勤队员挨家挨户去喊人。此外,村干部还两两结对,包干到户,对每家每户进行上门宣传。这些方式看似“铁腕”,但效果显著,不到一个月时间,红光村的湿垃圾纯净度大大提升,连村里的小囡也能分清干湿垃圾的不同。
当然,无论是定时定点分类投放,还是不分类不收运的强制分类,都是对市民群众垃圾投放习惯的重新塑造,但需坚决避免“一刀切”,既要有“制度”保障,更要有“温度”配套。
在垃圾分类推广之初,嘉定通过蹲点调研、座谈沟通,广泛听取意见,制定《嘉定区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工作指导手册》,明确定时定点方案制定、宣传发动、点位设置、志愿巡查、长效巩固等工作流程,为基层推进落实提供操作细则。在今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颁布之前,还制定《嘉定区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指引(试行版)》,并分批组织全区物业、环卫收运单位、城管执法部门、居委会、环卫管理部门等责任主体单位开展理论培训,到现场开展案例教学,确保学懂弄通、执行到位。
区绿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效果、需求和问题为导向,让全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更有温度、深度和制度。
参与者变推动者,多元共治局面正形成
区委书记章曦在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调研走访定时定点分类投放试点小区,明确提出要加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治理作用,全面加强社会动员,最终达到思想认同、行为自觉,变“要我分”为“我要分”。
如今在嘉定,从政府到民间,从企业到单位,从专业环保工作者到普通市民,各方都开始关注并积极参与到分类政策的制定完善中,成为分类方案施行的有力推动者,多元共治的局面正在形成。
位于丰庄西路558弄的新郁社区是一个老小区,共有90栋居民楼、3617户居民,老年人与外来租户比例较高。实施垃圾分类后,针对定时投放,新郁社区的居民曾在群里展开过热烈讨论:“像我这样早出晚归,错过了垃圾投放的时间怎么办?”“我已经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走路也不方便,更不要说扔垃圾了。”
面对制度与现实的矛盾,居委干部将垃圾分类纳入日常走访工作。他们协同块长、党小组长、楼组长等,利用晚间、双休日上门入户发放实施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告知书。同时,详细记录下居民的需求和建议。居委会再发动社区内的块长、党小组长和楼组长组成志愿者队伍,与早出晚归的白领、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结对,代他们扔垃圾,解决后顾之忧。
垃圾分类了,人心凝聚了。在嘉定,以垃圾分类为抓手促进社区自治的案例还有不少。比如,江桥镇对200多名“二房东”签订垃圾分类协议,并首次将垃圾分类与来沪人员子女就学积分结合起来,凡违规受罚的,该项积分归零;菊园新区率先将区内14家房产中介整合起来,在全市成立首家“房地产经纪企业绿色联盟”,以房东、中介、租户三方补签垃圾分类合同条款和承诺书为抓手,将租户参与垃圾分类情况与房屋押金相挂钩,目前,已签订含有垃圾分类“新款”的房屋租赁合同和承诺书112份。
依托区域化大党建平台建立“社区管家”,引领小区自治共治力量参与垃圾分类,这在嘉定已经成为常态。在小区“围墙内”,以社区党组织为政治核心,居委会发挥好“带头作用”,督促小区物业履行管理责任,引导业委会发挥好“监督作用”,激励小区党员干部发挥好“先锋作用”,注重发挥小区居民的“参与作用”,在多方力量的凝聚下,垃圾分类的观念不仅深入人心,分类的“质”与“量”也呈现出突破性飞跃。
目前,全区居住区10月干垃圾量较去年同期降低35%,日均产生湿垃圾470吨,较去年同期翻了3.6倍。
聚焦“五环”治理,全程分类更扎实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远远不只是把垃圾分开投放那么简单,而是一套完整、系统的全程分类体系:从源头的投放,到中端的收集、运输,再到末端的处理,整个过程都要坚持分类,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分类。
围绕这个目标,嘉定探索构建了全方位、全领域、全生命周期的“五环”治理体系:“一个总环”,即全面统筹的综合治理总环;“四个分环”,即全程分类的硬件设施环、全新再生的资源利用环、全链跟踪的动态监管环和全民参与的社会协同环。
“五环”体系如何做实做深?嘉定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
大件垃圾如何投放才合法合规?近日,新成路街道推出大件垃圾一键预约微信小程序,给出了解决方案。嘉星小区的居民王女士是第一个尝鲜者,她通过扫描小区楼道内的二维码登陆小程序,填写垃圾数量、清运时间、地点等相关信息后,预约需求即被小区物业公司接收。再经过环卫公司的统筹协调,王女士投放的大件垃圾在指定地点和时间被清运,整个过程十分便捷。
据悉,这套微信小程序是新成路街道垃圾分类智能监管平台的子平台,它的上线,标志着辖区内全种类垃圾都有了电子台账,实现垃圾源头、中途和末端各环节的精准监管。
为保证垃圾的分类转运,嘉定将垃圾车分为三色,配置湿垃圾车115辆、干垃圾车173辆、有害垃圾车13辆、可回收垃圾车5辆,并鼓励市民对混装混运现象进行举报。同时,在垃圾的中转环节,“不分类不收运”的观念也逐步深入人心。今年以来,绿容、城管、房管等部门联合制定《嘉定区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指引(试行版)》,厘清职责分工,规范收运环节,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自今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街镇环卫公司共对180个居村、435家企事业单位混投垃圾实施拒收,拒收生活垃圾1879桶,要求相关责任单位限时整改、移送城管执法部门54起。
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进,垃圾的处置端也有了革命性的改造。嘉定一些小区正在尝试“湿垃圾不出小区”。居民家的菜叶果皮,通过小型生化装置发酵后,摇身变成“有机肥”,用来养花草,实现了湿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目前,全区共有36台就地处理设施,每天可以实现垃圾减量32吨,全区小区垃圾总量比去年同期减少近10%。
与此同时,党建引领下的社会协同效应也逐渐显现。在宣传动员上,拍摄制作嘉定区垃圾分类吉祥物“萌芽熊”公益短视频,在抖音、腾讯、优酷等平台点击量超过1000万,并成功进驻全区24家电影院、172个影厅巡回播放;邀请具有300多万粉丝的嘉定本土网络大V“混子曰”创始人,策划制作“万物轮回”垃圾分类微信创意漫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垃圾分类知识。小区“围墙外”,职能部门通过购买服务、项目认领、结对挂钩等形式,积极参与和支持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增强垃圾治理的共治合力。依托全区23万名注册志愿者,带动339家志愿服务站和1055个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和指导垃圾分类。比如:真新街道“好管家”,结合指导小区业委会组建和换届,帮助住宅小区业委会拓展垃圾分类监督责任,取得了初步成效;汇爱公益社从原来的环保公益宣传转型到致力于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已经累计覆盖近4万人。
来源:《嘉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