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专题报道 >> 正文

如何让“特例”成为“惯例”?“嘉定之问”有答案了​

日期:2020年6月19日 22:10:22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从评审到拿地,以往需要一两年才能跑完的“审批马拉松”,堀场集团中国区总部项目仅仅用了10个月;从拿地到获施工许可,原本需要15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的审批流程,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工厂项目仅仅花了不到48小时……

微信图片_20200619154840.jpg

在产业项目审批方面,这两年嘉定频频刷新自身甚至是全市记录。然而,衡量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优劣,光看个案显然没有说服力。如何让“特例”成为“惯例”,把“偶尔为之”变成“常态长效”,是嘉定一直思考的课题。

随着嘉定区产业项目全流程信息服务系统于今年3月底升级后全新上线,这道思考题有了实实在在的破解之道。

从“潜水艇”到“高铁列车”

每天一醒来,嘉定区经委副主任叶斌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嘉定移动办公平台”手机客户端,进入嘉定区产业项目全流程信息服务系统,查看产业项目推进情况,“看看还有多少灯亮着?”

叶斌所说的“灯”,是嘉定区产业项目全流程信息服务系统的功能之一——自动亮灯。

在一个产业项目全流程涉及的评审、建设和投产三大阶段中,到底要经历多少个环节?嘉定区相关部门经过梳理汇总后发现,从土地储备计划环节到不动产登记环节,主要审批环节有25个,这还不包括8个非审批环节和1个工程建设环节。

25个主要审批环节涉及到近30个职能部门以及街镇、企业、评估评审公司,往往一个环节就牵扯到好几家单位。这些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然而在以往,一个产业项目从评审到投产,仿佛一艘在水下行进的潜水艇,“走到哪一步”“停滞的问题出在哪里”等都可能是问号。今年3月25日,嘉定区产业项目全流程信息服务系统升级全新上线后,“潜水艇”变成了“高铁列车”,不仅行动轨迹清晰可见,连“有多少站点、每个站点停留多久”都一目了然。

微信图片_20200619154845.jpg

“你看,多少项目在促开工阶段,多少项目在施工中,这里看得清清楚楚。”叶斌打开产业项目全流程信息服务系统指给记者看。在“项目查看”页面,每个项目的产业类型、投资金额、规划用途、所处阶段等信息一应俱全。值得一提的是,每个项目的“步骤状态”一栏下面,显示着红、黄、绿3种不同颜色的“灯”。叶斌解释说,“绿灯”代表正常推进中,“黄灯”代表正在推进的环节即将超时,“红灯”代表正在推进的环节已经超时,“只有把各个环节的‘灯’都灭了,才代表项目走完了所有流程。”

截至5月底,嘉定区产业项目全流程信息服务系统在库项目总计96个,总投资达473.94亿元,项目总面积为3956.9亩。系统升级后短短2个月时间内,已有66个项目取得新进展,总体按时完成率接近九成。从产业分布来看,属于嘉定四大新兴产业(高性能医疗设备和精准医疗、新能源汽车和汽车智能化、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集成电路和物联网)的有49个,占比超过半数。

从“潜水艇”到“高铁列车”,“时刻表”成了各个部门的“作战图”。围绕这张“作战图”,一场牵动全区各级产业部门的“灭灯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从“串联”到“并联”

嘉定区产业类重大工程项目——堀场集团中国区总部项目,眼下正处于地上设施建设阶段,一切顺利的话,该项目将于明年9月建成投产。让堀场集团相关负责人一直津津乐道的是,从准入到拿地,虽然涉及众多繁杂而冗长的审批环节,但该项目仅用时10个月,这在嘉定前所未有。

事实上,感受到“嘉定速度”的不止堀场一家。从拿地到获施工许可,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工厂项目用了不到48小时,就走完了近10个审批环节。审批时限从按天计算,到以小时甚至分钟为单位,企业感受到了嘉定的满满诚意。

堀场和上汽大众的项目能做到,为什么其它项目做不到?这个“嘉定之问”,始终贯穿于嘉定区产业项目全流程信息服务系统打造的过程中,让“特例”成为“惯例”,只有尽可能压缩各个环节的审批时限,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感受度。

每个项目都要做到审批时限的极致,自然并非易事。嘉定的办法是,一改过去“串联”式的审批流程,通过高度集聚事项,推进部门“并联”审批,进一步加快项目办理进度。以“康德莱医疗器械”项目为例,规划资源局、交通委、卫健委、水务局等6个部门对项目设计方案同步介入指导,实现联合审批,较以往类似项目节省了约30个工作日。

微信图片_20200619154859.jpg

要在审批时限内尽快办结实现“灭灯”,改“串联”为“并联”还不够,还需要各个部门尽早“排雷”,打通各个环节的“中梗阻”。

要引凤凰来,前提是把巢筑好。项目和土地能否精准匹配,决定了其能不能尽快落地。“有时候,一些很容易疏忽的细节,比如地块上的渣土没有及时清理,就会延误整个项目的进程。”嘉定区土地储备中心副主任胡士戡说,“哪些环节容易出问题,哪些项目容易出问题,我们必须心里有数。”为此,嘉定相关部门联合启动“排雷行动”,梳理出每个项目中最容易出问题的11个风险点,在项目准入前形成“土地情况销号表”,对所有后期可能影响土地出让的情况进行清单式汇总,排除一项销号一项,清除项目落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每一颗“地雷”,确保万无一失。

在简化优化审批流程方面,嘉定同样下足了功夫,从审批流程顶层设计上加大改革力度,为压缩项目落地时间提供制度保障。比如,由区经委牵头,将地价评审方式从原来的“会议审议+出具文件”方式简化为“意见征询”确定,大幅压缩办理时间。

从“服务员”到“运动员”

在嘉定,企业负责人只要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一份项目信息清单就会呈现在眼前。在嘉定区产业项目全流程信息服务系统中,每个产业项目都能生成一个独一无二的二维码,凭着这个二维码,企业负责人可以实时跟踪项目进展情况。

“企业可以看到与项目相关的所有信息,如果有哪个环节逾期未办结,逾期原因、责任部门都会显示。”嘉定区行政服务中心项目服务科科长程崇加告诉记者。

在以前,一个产业项目引进过程中,部门和街镇扮演的更多是“服务员”的角色,产业项目全流程信息服务系统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产业项目落地过程中部门、街镇、企业三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倒逼着部门、街镇和企业一起走上赛道“跟系统赛跑”。

“跑赢”系统靠的是什么?嘉定正在不断健全的“三化、四员、五机制”特色跟踪服务体系,是助力各方齐头并进的有力举措。“三化”即全程化、信息化、专业化;“四员”则是招商员、代办员、跟踪员、协调员;“五机制”指的是区域统筹机制、协同配合机制、提前介入机制、联合审批机制以及效率评价机制。

这其中,“四员”是企业感受度最深的一个方面。眼下,嘉定已经建立了一支130人的产业项目“四员”队伍,招商员负责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全流程服务,代办员负责项目落地全流程的审批手续代办,跟踪员负责项目进度的全流程跟踪和预警提示,协调员负责协调解决项目全流程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微信图片_20200619154908.jpg

在汽车产业仍不太景气的当下,位于嘉定工业区的亿森(上海)模具有限公司却基本未受影响。“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明年下半年。”公司副总经理陈加林介绍说,“我们的核心产品是汽车模具,汽车行业下行趋势明显的情况下,各大主机厂更注重研发新车,模具的需求量反而更高。”前不久,“亿森”四期工厂竣工投产,让陈加林印象深刻的是,“申请施工许可证时,上午交材料,下午就拿证。”效率如此之高,和代办员沈建平前期的悉心指导不无关系,他反复核查企业提交的招标文件、计划书等材料,确保申请时万无一失。

“亿森”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在上海联鑫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标准厂房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外冈镇提前准备了土地储备出让阶段相关环节的材料,在完成规划土地意见书办理后,及时与区规划资源局进行对接,第二天就启动了后续的土地储备审批环节办理工作。

微信图片_20200619154911.jpg

在同一个“赛道”上“接力跑”,每个部门都希望尽快跑完自己“这一棒”。嘉定区产业项目全流程信息服务系统升级上线后,办理阶段部门审批平均用时4.5个工作日,办理阶段总体效率提高了34%。


作者:“上海嘉定”微信公众号

d1aa80e4f6d949c8ad3ea20c57e7479c.jpg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