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汽车改变了嘉定,如今嘉定正在改变汽车。上海国际汽车城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从一片荒地,到传统产业基地,再到向着未来宜居城市发展迈进,在这片100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凝聚着一代代“汽车人”的努力与奋斗。
打造存量城市转型升级的样板
上世纪80年代,上海汽车厂与德国大众在安亭携手,1983年第一辆国内组装的桑塔纳轿车下线,1984年上海大众公司建立,1985年桑塔纳在国内第一条生产流水线正式投产,中国汽车规模化生产从这里开始。
在此背景下,“汽车城”的定位也愈发清晰。2000年6月,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到嘉定调研时,就提出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的构想,强调要突破现有行政区划界限,建设具有辐射功能的汽车城,要打“中华牌”“万国牌”。2000年11月,市委对嘉定提出“高起点做好汽车城规划,加大环境建设力度,做好人才规划”三点要求。2001年9月28日,上海国际汽车城拉开了全面开工建设的帷幕。
如今的上海国际汽车城已经发展成为引领汽车未来发展的中心区域。在这里,传统汽车和新技术新理念高度融合,正在引领嘉定成为集聚效应强、引领作用明显、辐射效果大、具有全球话语权的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
“汽车城目前正在从传统的产业基地,向未来的新型城市过渡。”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霖表示,汽车城的目标,是成为存量城市转型升级的样板。
敢于“吃螃蟹”
去年4月,嘉定联合上汽、华为、中国移动共同启动5G战略合作,全球首个“5G智慧交通示范区”建设拉开序幕,四方协同打造智慧出行生态链、创建5G智慧交通示范项目、推进5G车联网示范应用和推广。而该项目二期,四方将深化合作,建设覆盖嘉定全域的全息感知、全数字化智慧道路,批量投放上汽5G智能汽车,形成百辆级全场景先导应用规模,建设国际领先的5G+智能汽车应用高地。
以国际视野,抢先布局未来出行方式,汽车城一直在这方面下功夫。就在一周前,安亭镇、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等7个街镇、园区分别与12家汽车“新四化”相关领域企业签约。“在国内占领制高点,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争。”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霖说,“我们给自己定了一个要求:要有敢于‘吃螃蟹’的勇气和具有抢布新基建的眼光。”
从2014年开始关注自动驾驶的道路测试领域,到2016年6月国内首个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测试区正式开园,上海国际汽车城一直“争”在前面。如今,走在汽车城辖区内,每隔两三分钟就会看到一辆自动驾驶车辆开过,“未来出行”已初见雏形。至今,测试区已累计为90多家国内外企业提供超过1300天次、超过10000小时的测试服务。一期15.8公里开放道路已完成建设,二期37.8公里开放道路测试环境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产城融合,打破“变”与“不变”
从土地开发商,到区域管理者,再到创新、创业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国际汽车城的角色一直在“变”。角色不停地转换,但“不变”的是初心——坚持打造国际化、高标准的产城融合空间。
从2001年投入建设到2006年这段时期,从汽车研发、汽车制造、汽车贸易,甚至检测,更多的资本、资源、人才等要素向汽车创新活动和产业升级集聚。汽车城也正在全力消除“汽车人”在“后勤、后院和后代”方面的后顾之忧。
为此,汽车城引入了同济大学,同济嘉定校区在这里破土动工;同济附属幼儿园、小学、中学陆续引入;在公办教育的基础上,优先发展优质民办学校,并开办国际学校满足多元化需求。此外,汽车城还引进了嘉亭荟城市生活广场,满足市民购物、休闲的需求;在区域内发展自动泊车、无线充电等系统,开启未来汽车出行文化、智慧交通及智慧城市的示范展示和交流体验。
时至2020年,上海国际汽车城的产业布局和现代城镇形态基本形成,基本建成汽车全产业链互动合理、产业创新引领优势突出、汽车文化氛围浓郁、城市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品质国际化社区。更加令人期待的“十四五”规划也正在制定完善之中。
“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企业集聚到汽车城,在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间,随意自如地切换是很多创新人才的刚需。所以,我们既要提供产业生态圈,也要提供舒适生活圈。”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潘晓红介绍,如今有5万名“汽车人”工作、生活在这里,汽车城将持续规划布局多元化、高水准的公共配套,从教育、医疗、商业、文化、休闲等各个方面,满足人才需求,在共同将创新突破和引领精神植入汽车城DNA的同时,也使得这里成为“汽车人”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最佳产业生态圈。
“回想20年前汽车城还是只有房没有人,只有厂没有城的开发区。”潘晓红说,伴随着一代又一代汽车人的努力,未来这里一定会成为产与城、城与人、人与产完美融合的城区。
作者:嘉融媒记者李华成、张晓冬,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