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专题报道 >> 正文

【“抗疫”先进风采】“我是党员我先上!”抗疫集结号吹响,50多名党员的请战留言瞬间刷屏

日期:2020年10月15日 22:10:2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抗疫先进风采

春节前夕,一封抗击新冠肺炎的倡议书吹响了抗疫的集结号,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党员带头第一时间主动请缨,50多名党员的请战留言瞬间刷屏微信群:“我是党员我先上”。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出疾控中心党总支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为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中心党总支迅速成立了3支党员突击队和8个由党员担任组长的疫情防控工作组,他们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以专业奉献、迎难而上、敢于担当的精神勇担主力军使命,筑牢嘉定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坚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在疫情“火场”里的人

接到首例疫情调查命令后,年轻党员邓森淼从1月22日起,连续奋战在工作岗位100多天,和同事们不分昼夜第一时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深入现场,接触病人及相关人员,全面了解情况,及时撰写流调报告,为排查工作提供重要线索。



为了寻找患者的感染来源和密切接触者,他不放过每条线索,仔细寻找感染来源、确定密切接触者。在他看来,流行病学调查小组就像是战场上的“侦察连”。“如果把疫情比作大火,那我们就要第一时间进入火场,以最短的时间去寻找和确认火势、火源以及散落在各处的火苗。”邓森淼说,“说实话,这个工作压力山大,但是我们每一位成员都很给力。”

有一次,邓森淼刚完成一个流行病学调查案例,就接到了第二个出发任务。这一次,邓森淼调查的是一位湖北籍的疑似病人,可对方也刚来嘉定不久,能够提供的基本信息十分模糊。

“他提供的街镇和门牌号都是错的,当时我整个人就懵了。基本信息中,地址信息一定要精准。”邓森淼说,“但是,我们告诉自己不能着急,要缓慢地引导他,帮助他仔细回忆。”

询问交谈过程中,病人陆续提到了“西站”“没有卫生间”“上厕所要出门左拐去公共厕所”“我家对着公共厕所的后窗”……在碎片化的信息中,邓森淼和同事利用街景地图,最终找到了病人的实际住址,并在30分钟内联系上了20多户与他有过密切接触的居民,将接触人群控制在了最小范围。



“我们最忙的时候,连着一周都是凌晨两三点睡下,随时待命再出发。一张行军床,几碗方便面,一天就‘对付’过去了。”邓森淼说。

如果说流行病学调查是往“火场”里冲,那“实验室”就是另一个封闭式的“火场”。

 “实验室工作的危险系数是5.0!操作时动作要保持轻柔,因为动作幅度一大,就会出现溅射和气溶胶。污染到自己或是检测环境及样本,那就糟了。” 区疾控中心负责实验室工作的陈伟鑫说,“最忙的时候,我们实验员要三班倒(一天分早中晚三组人),一进实验室就要在‘罩子’里‘炖’上6个小时。最糟糕的是,连续128个样本连续抽提,还要保证手不抖,真的很难。”



陈伟鑫是一个地道的本地人,从1月24日开始到6月底,从培训到核酸检测,再到筹建负压实验室,他和他的同事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24小时。病人样本采集后,需要在实验室里进行样本处理及核酸抽提,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危险的一步。“最开始真的紧张过,年三十那天被抽调去市疾控中心,几乎武装到牙齿。”陈伟鑫笑着说,“隔离服、防护服、口罩、面罩、反穿衣……第一次穿那么严实,还真觉得有点上战场的意思,紧张到有点缺氧。但这又是必须的保护手段,因为我们离病人的核酸样本只有一线的距离。”

他们是医生,也是战士,更是会紧张害怕但依然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抗疫中的“90后”党员

面对疫情,一批“90后”年轻党员,逐渐成长起来。

“原定大年初五结婚办喜酒,回温州的车票都买好了,可计划远远赶不上变化。”王浩权筹划已久的婚礼,被突如其来的疫情被打乱:就在接到任务的那天,他退了车票,回到家中和未婚妻商量婚礼延期的事宜。“我就是做疾控工作的,我得留下。”王浩权说,未婚妻支持他的决定,并且帮忙做通了双方父母的工作, “我相信,这个‘小插曲’,会是我们彼此最珍贵的回忆。”



在区疾控中心党支部书记邵月琴看来,年轻党员的冲劲和创新能力也在这次的抗疫中,得以显现。

疫情期间,市民使用的“健康码”会根据情况发生“变色”,“绿码”“黄码”“红码”在嘉定区域的信息收集和确认工作,就是区疾控中心信息组工作人员完成的。

许学进刚进区疾控中心不到一年,主要负责相关重点地区来沪人员大数据筛查及分析上报工作。“我们信息组就像是信息中枢,所有上下游的信息都从我们这里过。”许学进说,“举个例子,1月27日晚上8点,从市级平台集中下发至我们中心的来沪人员信息数据就有6000条。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信息段,精确分配到各社区。”



当晚,仅仅是整理这6000条数据,许学进和她的同事们花了整整5个小时。“我们觉得传统的人工比对信息方式无法面对大数据流,于是我大胆提出数字化技术处理信息,得到了组织上的支持。” 

于是,许学进利用读研时对软件编程的了解,通宵完成了一个用于数据筛查的软件脚本,将原本5小时的工作量减少至1小时。

“一旦其中有无症状感染者,我们也能通过信息比对帮助流调人员在极短的时间内排查出他们的密切接触者。”许学进说。

隔离点上的老疾控人

年初疫情肆虐时,从业11年的陈冬华和从业20年的朱也凡主动请缨,担负起隔离点的选点和建设任务,培训了一批又一批隔离点的值守人员。



 “大年三十接到上级指示,没顾上年夜饭就开始建设第一个隔离点,集中隔离点在一天内就要筹建起来,老实说心里没底。”陈冬华说。所以,陈冬华和同事们一遍遍地演练,隔离人员的下车地点、下车顺序、下车后停留的时间,不断优化流程完善预案。晚上8点,他们还在隔离点现场确认最后的准备情况,就连一次性饮水杯也一一确认。在他们的努力下,大年初一,嘉定区第一家集中隔离点投入运营,一批批隔离人员有序入住。

“有一次,一名隔离人员为我们送了一篮水果,上面写了一句‘辛苦了’,加班的夜晚都很冷,但看到那句话心里一下子就热乎了。”陈冬华说。



隔离点建好,他们还要指导医护人员做好防疫工作。有一次,朱也凡看见一位年轻的医生正在穿防护服,但动作明显有些紧张。

“你穿过吗?”

“上学时穿过。”

“我跟你一起上。”

简单一句话,让同行医生安心下来。“我其实也是很紧张的,我们都是第一次遇到武汉来的发热病人。”朱也凡回忆,“我第一个想法,就是怕她眼罩起雾后看不见防护服的拉链,脱防护服时污染到自己就麻烦了。”朱也凡站在一旁协助她,和她一起完成了所有步骤才放下心。

在朱也凡看来,疫情肆虐下,医护人员不计生死,无论报酬,但是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也需要心理上的支撑和队友的守护。

疫情期间,在党总支的带领下,嘉定区疾控中心开展疑似和确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165例,落实密切接触者追踪和集中隔离1352人;开展隔离点督导和复工、复产、复学指导2260余家次;完成全区118家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等共计3101件次重点食品及相关环节监测;开展实验室检测8297例次;开展精准化健康科普,发布科普信息150篇,累计阅读量达20余万人次。

撰稿:李华成,编辑:王丽慧、卢泽斌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