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专题报道 >> 正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东西南北中五大医疗中心基本形成,看大病不再出“嘉”门

日期:2020年11月5日 22:30:37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2000年,嘉定区卫生部门曾对全区医疗服务情况作系统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时全区约50%病情较重的患者看病主要到市区的三甲医院,约40%的病人门急诊选择在长宁、普陀、静安等地就诊——嘉定区的医疗服务体系迫切需要全面规划和调整。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嘉定区在医疗服务布局上迎来了大变革:北有嘉定区中心医院、中有瑞金医院北部院区、东有上海市中医医院嘉定院区(在建)、西有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南有市一医院嘉定分院(江桥医院),东、西、南、北、中五大医疗中心基本形成。

大医院落户嘉定,看大病不出“嘉”门

嘉定区江桥镇的居民陈女士最近略感皮肤不适,前往附近的市一医院嘉定分院(江桥医院)就诊,“在家门口看病就是方便。”今年8月,经过4年建设的市一医院嘉定分院投入使用,填补了江桥及周边地区无区级以上医院的空白。

继门诊、住院部、手术室相继启用后,医院急诊科也在10月19日开诊。急诊科开诊的第一天上午8点多,居民杨老伯因血糖升高出现急性并发症,被送来抢救。在以前,杨老伯需要赶往普陀区中心医院、利群医院等跨区医疗机构就诊,单程就要一个多小时。“现在建了新医院,让我们都很有安全感。”杨老伯的家人说。

“住院大楼可提供500张床位,此外,还将配备14间手术室、21个ICU重症病房,以及CT、核磁共振等大型检查设备。”江桥医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谢岳林介绍,医院的建立,极大缓解了患者的就诊压力。

而医院的创办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一家平地而起的新建医院,这里可谓“三无”:无历史背景、无基础队伍、无重点专科。尤其在医疗资源紧缺的大环境下,要在短时间内招募大量医疗人才实属不易,而重点专科、重点学科的打造更是需要经年累月的培育发展。

“如何满足辖区群众一直以来的期待,高品质地办好医院,更好地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难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谢岳林说。经过多方调研,综合考量,大家一致认为:委托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管理是最佳的选择。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这个优质平台,在人才、学科、管理等方面借力。”谢岳林表示,此前招聘的医护人员早在2018年年底就已进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学习。此外,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还委派了40名高级专家到江桥医院开展全日制工作。

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的“定心丸”

如果说大医院落户嘉定,给重症患者争取了更多与死神搏斗的时间,那家门口的社区卫生中心,就是居民的一颗“定心丸”。农村合作医疗的高血压病人可免费领药,糖尿病患者不出社区就能实现病情全程监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市民感受到嘉定医疗发展改革带来的“红利”。

据嘉定区卫健委统计,嘉定地区目前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分中心22家(其中中心13家、分中心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87家、村卫生室35家。

今年66岁的马春元曾是外冈镇泉泾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名乡村医生,“上世纪70年代,村里的卫生室只有20多种药。那时候,老百姓还没有参加合作医疗,药也多数是治疗腹泻、发热等病的常见药。”

后来有了合作医疗,然而不少患有高血压的村民出于经济原因,选择血压不高就不吃药,或者干脆一直不吃药。马春元顶着压力向村委会提出申请,希望让参加合作医疗的村民免费服用由市级专家遴选出的6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经过不懈努力,从1995年起,泉泾村的村民可以免费服用降压药。同年,村里高血压病脑卒中的发病率就有了明显下降。目前,高血压免费服药已在全区得到推广。

“现在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西药超过100种,中成药有近50种,针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这些病的药都很齐全。”马春元说,如今小病不用跑到大医院,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有效治疗,对村民来说方便又快捷。

除了药品种类日渐丰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也更为贴心。外冈居民许阿姨的丈夫因为高位截瘫卧病在床,每次有个头疼脑热,想外出看病十分麻烦。“现在只要打一个电话到外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那儿的医生护士就会来我家,帮我老公挂水、配药,真的非常敬业。”许阿姨感动地说。

目前,嘉定拥有国家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2家,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全区共有注册全科医生660人(截至今年9月底)。

撰稿:卜玉,编辑:王安琪、沈悦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