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专题报道 >> 正文

从“月末走访”到“区域化党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日期:2021年6月24日 15:02:15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日前,嘉定镇街道“区块联手·党群共建”基层党建主题月的首场主题活动在嘉定区党建服务中心举行。现场,不仅有来自基层单位的党员志愿者为市民们提供磨刀、理发等便民服务,还有吹糖、捏面、葫芦画等传统文化体验,让前来参加活动的市民获得感、参与感满满。

微信图片_20210624130131.jpg

从独树一帜的“月末走访”,到全国闻名的“楼组党建”,再到“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嘉定勇立改革潮头,探索出一系列具有自身特色的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理念和新方法。

变“等上门”为“走下去”

华亭镇华旺社区保存着一份珍贵的文件,上面记载着1999年至2003年期间,华亭镇联华村党总支工作人员每月末走访村民组的所见所闻。

微信图片_20210624130138.jpg

联华村(现华旺社区)位于华亭镇东北角,从30多年前一穷二白的村落,发展到现在的生态环境优美、邻里和谐融洽的现代化社区,这些巨大的变化,与早期开展的“月末走访”制度密不可分。

“改革开放初期,村干部们埋头抓经济,很多时候忽视了和村民们的联系,不少村干部和村民面对面,却叫不出对方的名字。”华旺社区党支部书记胡玉琴介绍,为了搭建起村干部和群众联系沟通的桥梁,村党总支决定变“等上门”为“走下去”,实施“两委”人员“月末走访”制度。

“月末走访”制度要求村两委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双休日走访村民,通过“一看、二听、三送、四查、五解、六记”,切切实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开始走访时,发现较多的是农村环境问题,我们逐一开出整改通知单。”胡玉琴给记者展示了一张落款为1999年9月的通知单,上面写着:“**同志,我发现你家门前路上有柴草等堆物,影响道路运输,请你清理。”

微信图片_20210624130142.jpg

随着走访制度的深入推进,联华村的生态环境越变越好,每个月发出的整改通知单也越来越少,对走访中收到的群众意见建议,村两委干部也想方设法改进。当时在农村,许多青壮年都住在城区,留守在家的老人搬不动桶装水,村里发的水票都发霉了。“后来,村里安排专人用三轮车装着桶装水,每天定时在村里兜,谁需要就叫一声,真是太方便了。”家住在华旺社区的吴老伯笑着说。

由“松散型”转“紧密型”

二十世纪90年代末,“小区”这一概念开始出现,“楼组”成为了社区治理的最小单元,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关键在基层。

2003年,嘉定又一次站在了社会治理创新的潮头,以新成路街道为试点,将党建服务点延伸至居民区楼组楼道,通过家庭结对形式,把居民凝聚起来,党员和社区的关系由松散转向紧密。 

微信图片_20210624130147.jpg

党员上门走访

南陈社区一位居民离家时忘了关上水龙头,水漫了一地。同楼的邓礼孝是党小组组长,发现情况马上关闭了总开关,打电话与该户居民取得了联系。因该户居民在外一时赶不回来,邓礼孝和邻居们宁愿自己一天断水,也不让漏水居民家受到更大损失。

党员与居民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形成邻里关系良性互动。邓礼孝夫妇每天要骑自行车接送两个孙子上下学,同楼党员姜黎明得知后主动帮忙用私家车接送两个孩子。

2008年,嘉定“楼组党建”经验入选中央党校编写的《全国基层党建案例》一书,互动互助的志愿精神,在红色名片效应下不断显现。如今,新成路街道11个社区居委会建立了824个楼组党小组,参加党员4890名,实现了“楼组党建”全覆盖。各社区党组织还同构建区域性大党建格局结合,通过“楼组党建”这个载体,与71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共建共享”机制,与6家物业服务公司签定了党建联建协议。

微信图片_20210624130151.jpg

外冈“老大人”志愿者向市民宣传

为民服务的创新步伐从未停歇。近年来,嘉定各街镇在党群关系建设上不断发力,嘉定镇街道加强党建引领,集成放大“睦邻”品牌的优势效应,将党建圈融入自治圈,创设睦邻党建“一站八部”平台,整合辖区各类党建和社会资源;外冈镇以“老大人”、党代表工作室为依托,以党建联动为基础,做到小事不出楼(村组),大事不出村居......今年,嘉定还组织开展了“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比学赶超四大先锋行动”,切实推动党建引领下的为民服务工作取得成效。

APP新尾图.png

文字:卜玉,编辑:唐敏、武利荣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