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疫情的我们,更懂了人间烟火气的珍贵。菜场可以说是最具烟火气的地方。如今,菜场也玩出了各种花样,前有与大牌合作、火到限流的菜场,后来又出现一个年轻人都在里面约会的菜场,这些新型菜场不仅环境好,且兼具各种功能,甚至买完菜就能直接上楼看展览。
嘉定也打造了一批智慧菜场,安装了AI识别智能秤,除了称重结算,还兼备摊位货品管理、价格公示监测、食品溯源、交易大数据管理等各项智慧功能。
“烟火气”里寻找生活智慧
面对负面情绪,我有两个疗愈良方,一个是逛书店,一个是逛菜场,一处可享用精神食粮,一处可觅得饱腹食粮。
为何会爱上逛菜场?我小时候,父亲工作很忙,能陪我的时间很少,只有起个大早才能碰到上早班的他,匆匆说上几句话,他便要着急出门,周末加班也是常有的事。也许是为了弥补对家人的亏欠,只要周末有时间,父亲便一早去菜场采购,为全家人做上一顿美食。于是,每到周五,我就早早和他约好,周末一起去菜场。周五晚上便成了我最期待的时刻,就像《小王子》里说的“如果你说你在下午四点来,从三点钟开始,我就开始感觉很快乐,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来越感到快乐”。
儿时在菜场,我不仅收获了宝贵的亲子时光,也慢慢体会到了菜场蕴藏的神奇魅力。从那些水灵灵的蔬菜、活蹦乱跳的海鲜、琳琅满目的香料中,享受挑选的乐趣;从菜贩的叫卖声、顾客的讨价还价、熟人的拉家常中,感受市井的气息……我乐在其中。
长大后,我喜欢四处旅游,逛菜场又成为我解读一座城市的方式。对于食物的偏好、烹饪的手法等这些当地文化的密码,都能在菜场寻找到解码的方式。
如今,菜场正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家门口菜场的“颜值”越来越高。看展、聚餐、学烹饪……年轻人在这里可以吃喝玩乐逛上半天。这些菜场不仅表面光鲜,还有一颗强大的“头脑”,从标价、付款到食品安全全流程监管都实现了数字化,不仅可以提高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和监测预警能力,极大限度地保证公共卫生安全,还有助于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完善农产品零售网络,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一个个智慧菜场,让我们期待着智慧城市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然而,无论多么高大上,菜场依然是一个城市最接地气的存在,这里永远充满生机活力、蕴藏人间百味,有着最本真的追求,也充满着最纯粹的人情味。
将“网红”变“长红”
亮眼的紫色“Prada”标牌让乌中市集火到出圈;烟火气与体验感融为一体的龙源菜场成为约会胜地;展出曹杨新村前世今生的桂巷集市勾起附近居民的点滴回忆……花样越来越多的新型菜场吸引了很多原本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人纷至沓来,而要让这股民生春风越吹越旺,不能只看短期新鲜感,而应长期关注百姓最看重的菜场要素与功能,保持当下优势,用一句流行语来概括就是:稳住。
“菜场”与“逛”如同一对连体儿,要使“逛菜场”成为一种享受,环境的升级就显得至关重要。过去的菜场总是给人一种污水乱流淌、菜叶满地堆的印象,许多人匆匆而来,胡乱买一点食材之后就快速离开,丝毫不愿意在里面多待一秒。表面上看买菜只是个人小事,可菜场却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菜场空间宽敞明亮,摊位整齐干净,一个个区域划分明确,通风排水设施设计合理,不仅让人在视觉上感到舒适,同时也更具人气。现在越来越多的老旧菜场已经加入改造行列,不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有些更是别出心裁,比如真如的高陵集市还原了民国时期的场景,让人一踏入就穿越回老上海。
硬件改造得令人满意还不算完,老百姓对吃到肚子里的东西总是要多留一个心眼,因此,菜场只有公开透明才能让百姓放心。一是价格公开。菜场已跻身数字化的行列,“AI识别智能秤”的应用范围愈发广泛,只要菜品在秤上一摆,价格、重量等信息立马一览无遗,并且还能上传至数据库,有利于管理交易数据,进行价格指导。二是食品溯源。大数据时代,通过“AI识别智能秤”,顾客能够扫码来获取菜品的种植、流转过程,保证食品安全。
在满足上述基本属性之后,若想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群体的目光,那么菜场还可以做一些锦上添花的事。龙源集市专为大学生开设了餐饮培训创业中心;高陵集市将社区服务来了个“一键搬迁”;桂巷集市举办的展览真正体现了“生活与艺术密不可分”……
上海已经有不少优秀的新型菜场成为网红打卡圣地,不过在争先恐后的升级改造后,管理者们应当思考,如何保持这股劲,把握好百姓最关心的命脉。菜场的探索转型还在起步阶段,要将其发展成熟,不能心浮气躁,应稳住当下的可行模式,再进行创新。网红所带来的只是一时利益,百姓才是真正掌握话语权的人,民生大事不能做表面文章,抓住百姓所需才是长久之计。拎稳老百姓手中的“菜篮子”,靠的不是新设施、奇设计的昙花一现,而应将这股子新鲜感变成习以为常,方能将“网红”变“长红”。
社区客厅的“第三空间”
过去,很少有人会将菜场与潮流、时尚、文艺气质等词联系到一起。而现在,菜场也有了新业态。
前阵子,Prada联合上海乌中市集开了一个快闪店,成为年轻人都乐意收藏打卡的好去处。事实上,菜市场的时尚气息,在上海早就遍地开花。高陵集市在设计上融入了老上海元素,海派风格的装修令人眼前一亮,穿行在集市中,仿佛穿越回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既有现代感又不失烟火气的龙源集市以国风为主题,同时将原本单纯买菜卖菜的菜场衍变为包含“吃喝玩乐逛”的公共场所,可以学做菜、吃美食、办聚会,一跃成为年轻人的潮流。
在我看来,菜场的转型要考虑到顾客的体验感,融入多元化的创意元素,设置多样互动性的设施设备,构建情景式商业场景;要回归商品与服务的本质,在关注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便消费购物的同时,提升市场管理水平,创新服务功能模块。
菜场的本质是市井生活,它悄无声息地将周边居民串联在一起。或许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和行为社交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菜场的身影不会消失,而会作为社区客厅的“第三空间”,更好地满足居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美好生活离不开菜场
油盐酱醋、新鲜蔬果、熟食卤味、面食点心……日复一日,蕴藏着人间百味的菜场是一座城市中最具烟火气、最富人情味的地方。爱上一座城,从逛市场开始。
作为一枚吃货,我很爱逛小区旁的菜场。每当感觉生活压力大的时候,一走进菜场,听到热闹的叫卖声,看见摊位上安放得整整齐齐的各色蔬菜、活蹦乱跳的鱼虾,就感觉很治愈。我会把烦恼抛到九霄云外,买点小菜回家,做一顿美食犒劳自己。不管何时,洋溢着温暖气息的菜场总能给我带来满满的元气。
以前我并不喜欢逛菜场,嫌弃里面浑浊的鱼腥气。来到嘉定后,我才爱上逛菜场。在嘉定,得益于统一标准化的管理,家门口的菜场环境整洁、菜鲜量足,各色菜品分门别类摆放、有条不紊。买菜就像在逛超市,大大激起我的购买欲。
有了女儿后,我逛菜场的次数愈加频繁,食品安全也成为我逛菜场最为关注的问题,每次买菜,我都会花时间研究出产厂家等信息。如今,数字化赋能传统菜市场,价格透明公开,比价就看一块屏幕。食品可溯源,买菜前扫一下码便可获得商品详情。与传统菜场相比,有颜有质的菜场除了买菜更加便捷、安心,还呈现出更多的功能。它如同一个集市,既有裁剪衣服、维修家电等便民驿站,也不缺深受人们喜爱的小吃餐饮。这样与社区配套服务相结合的菜场,共同串联起家门口的美好生活圈。
菜场的本质不能变
菜场再怎么变化,再如何玩出不一般的花样,我觉得它的本质不能变:它就是市民的菜篮子,要功能齐全、实惠方便,老百姓需要什么,它就能提供什么。
时下,一些新型菜场不仅环境好,且兼具各种功能,甚至买完菜就能直接上楼看展览。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很是新鲜有趣,并乐于接受。但对于老一辈的“买汰烧”们来说,他们更希望菜场买菜方便,能买到各种菜品,还可以买到熟菜、早点,能修配各类生活用品。而真正在菜场长时间流连的人,也大多是这些中老年人。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才是菜场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
比如,现在很多菜场都引入了老上海人耳熟能详的老字号、名店铺,在逛菜场的同时,连吃都解决了,一路兜逛,再捎带些美味回家,就很符合买菜之人的需求。
此外,家庭中的一些小修小补需求,也应该被保留在菜场里。以我而言,如果需要配钥匙,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去菜场里配。还有补衣服、裤子、鞋子、皮带,甚至修家电、磨剪刀等需求,也应可以在菜场里解决。曾几何时,菜场里还有剃头发的师傅、卖小商品的阿姨,很多家中急需的小物件,总能在家门口的菜场买到。
菜场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也是宝藏之地,应该集聚更多的手艺人,让其始终留有最质朴的味道。
七嘴八舌
无论何种类型的菜市场,都需要克服短板。比如,郊区菜场要提升卫生质量、增加停车位;家门口的菜场要与餐饮娱乐融合;智慧菜场要丰富品种、降低成本。——王小满
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菜场也迎来了一轮升级改造。菜场不再是单一的生鲜零售商业场所,而是围绕居民需求发展出特色商业,变身为社区综合体。——点点
在生鲜这件事上,年轻人有更多的选择,网购、生鲜超市……城市更新热潮之下,有故事的历史街区、老厂房都是炙手可热的改造载体,为什么要选择改造菜场呢?——橙子怪
网红菜市场不断涌现,但打卡热潮后生意惨淡的屡见不鲜。菜场的本质仍是日常而非颜值,商户的经营体验、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居民的社交体验缺一不可。——ldiud
丰富的场景、数字化改造、公共艺术和文化的介入、品牌孵化、健康环保饮食概念的推广等,都有可能提升未来菜市场的附加值。——小修
近年来上海大力提倡“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让社区居民能够在步行15分钟的范围内,完成养老育幼、一日三餐、买菜购物、洗衣理发、医疗服务等一系列需求。这些社区功能都可以移植到菜场中,让那些不做饭的年轻人也有理由逛菜市场。——陈智
来源:嘉定报,编辑:武利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