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专题报道 >> 正文

来这里!嘉昆太三地14种“非遗”一次看个够

日期:2023年6月10日 22:44:06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今天(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9日下午,“行走江南——嘉定•昆山•太仓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文化江南”主题文献展在嘉定区图书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嘉定区图书馆、昆山市图书馆、太仓市图书馆联合主办,也是继去年推出“行走江南——嘉昆太古典园林里的文化江南”三地联展之后的再度携手。

嘉昆太三地14种“非遗”项目亮相

文人风雅与雕刻工艺相融合的嘉定竹刻、百年历史闻名遐迩的南翔小笼、载于唐代的传统民间编结手工艺徐行草编,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地方特色浓郁的锦溪宣卷、中国十大面条之一的昆山奥灶面,清雅明快的江南丝竹、威武吉祥的双凤龙狮、好料精工的太仓肉松以及相传千年的太仓七夕节习俗……此次展览精选嘉昆太三地14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传统手工艺、美食、音乐、戏曲、民俗等多个类别,带领观者走进一个如诗如画的文化江南。

微信图片_20230610111954.jpg

“你看,这就是昆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我们平时关注不多,实际上它就在我们身边。”市民徐翔专程带着结束高考的女儿前来观展。他一边带女儿漫步展厅,一边给女儿讲解“非遗”故事。

环顾展厅,舌尖上的地道风味、掌心里的千年技艺、传承中的中华瑰宝令人大开眼界。“这次展览将‘非遗’项目送到我们身边,让我们离优秀传统文化又近了一点。”徐翔说。

微信图片_20230610111957.jpg

当天还有一场徐行草编花瓶制作体验活动吸引不少市民参与。大家学习动手编织草编花瓶,感受指尖上的艺术。“这项技能需要耐心,也需要熟练掌握其中的技巧,真是不容易啊!”市民卢静成功制作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草编花瓶,成就感满满。

微信图片_20230610112001.jpg

推进三地文化的协同发展

此次展览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共展出相关文献27件、照片205幅、实物11件。展出实物包含嘉定竹刻作品、南翔小笼文创、徐行草编制品等。

“希望这些实物让观展者近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非遗’与当下生活的完美融合。”嘉定区图书馆信息部主任顾美雯介绍,展览重点展示了“非遗”相关文献,如体现历史脉络的地方志书,介绍“非遗”文化的专题文献,以及民国以来刊载这些流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刊资料,“这些文献记载了‘非遗’的发展变化,为展览提供了有力的史料支撑。”

微信图片_20230610112005.jpg

微信图片_20230610112008.jpg

据介绍,展览筹备期间,嘉定区图书馆除充分利用特色馆藏资源以外,还补充购入了部分文献资料,同时与各单位取得联系,搜集“非遗”的相关资料、实物等,力求在展览中多角度呈现嘉昆太“非遗”的历史渊源、特色内涵、制作技艺、传世精品、代表人物和保护传承。

微信图片_20230610112012.jpg

 “‘十四五’期间,嘉定区围绕文旅融合、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设六大中心的目标,由嘉定区图书馆领衔的长三角江南文化文献研究中心就是其中之一。”嘉定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朱旭表示,不论是打造行走江南的品牌活动,还是长三角江南文化文献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嘉昆太三地的文化资源共享。

“大家共同挖掘、研究和展示丰富灿烂的江南文化,带领三地市民充分感受江南文化的魅力,推进三地文化的协同发展,合力打造一个联系更为紧密、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嘉昆太文化圈。”朱旭说。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10日,

随后在昆山市图书馆、太仓市图书馆展出,

感兴趣的市民不妨前去观展。

服务信息

展览时间:6月9日-7月10日

展览地点:嘉定区图书馆(裕民南路1288号)

参与方式:直接前往

部分展品欣赏

微信图片_20230610112018.jpg

嘉定竹刻

微信图片_20230610112021.jpg

《牡丹亭•游园》剧照

微信图片_20230610112024.jpg

江南丝竹乐团演出照

微信图片_20230610112027.jpg

昆曲《顾炎武》演出照

微信图片_20230610112030.jpg

锡剧《珍珠塔》演出照

微信图片_20230610112034.jpg

陆家段龙舞《神龙摆尾》演出照

微信图片_20230610112037.jpg

正仪文魁斋青团

微信图片_20230610112041.jpg

江南丝竹清朝班社

微信图片_20230610112044.jpg

双凤龙狮

微信图片_20230610112048.png

宋代出现的第一本道教音乐谱集《玉音法事》

微信图片_20230610112051.jpg

徐行草编

0二维码.jpg

编辑:徐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