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为更好彰显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的“嘉定作为”“嘉定特色”,持续营造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即日起,嘉定区融媒体中心推出长三角我“嘉”同圈系列专题报道,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从多维度展现嘉定与周边兄弟城市携手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嘉定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与毗邻城市各扬所长、共拉长板,不断深化创新链优势互补、加速产业链融合协同、促进供应链交换共享,最大限度激发长三角毗邻区创新创造、协同发展增长极。
产业“同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破圈”提速
在舍弗勒安亭研发中心工作的姚陆莺,家住在太仓市城厢镇康乐新村。早上7点一刻起床,梳妆整齐出门。步行5分钟,笃定地坐上开往嘉定安亭的公司班车。
在舍弗勒,这样的双向奔赴还有很多:舍弗勒上海研发中心的研发成果,在舍弗勒太仓工厂实现量产;在舍弗勒苏州工厂,上海的技术工程师常常会来这里“出差”,苏州的员工也会到上海“打卡”上班。
“同圈”化的发展,使得企业布局跨越了地域的边界,生产要素实现“跨界”“同圈”。目前,舍弗勒已有近千名工程师和外籍专家在位于上海嘉定的研发中心内,从事测试、应用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和基础研究等全研发价值链工作。
“人才流通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也是区域产业‘同圈’发展的优势。”舍弗勒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张艺林表示,舍弗勒已经开设了40余条跨越上海、江苏太仓、江苏昆山等区域的班车,最大限度保障高技术人才的跨区域互通,实现人才资源更有张力地在长三角区域内扩散。
近年来,上海嘉定与江苏昆山、太仓等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这也坚定了企业在长三角深耕发展的信心。
今年,位于上海嘉定的汽车•创新港的舍弗勒大中华区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扩建项目即将投入使用。位于太仓的大型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也将于年内启用……
“舍弗勒在长三角区域内,已在嘉定设立了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在江苏太仓、苏州、南京等地设有8座工厂。得益于长三角地区优异的政策、经济、产业及人才等优势,舍弗勒大中华区业务稳健发展,已经成为舍弗勒集团第二大业务区域。”张艺林认为,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以来,该区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作为全球性的汽车和工业产品供应商,舍弗勒正强烈地感受到区域研发制造“同圈”赋能带来的溢出效应。
这只是长三角产业“同圈”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嘉定区正瞄准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围绕汽车“新四化”、汽车芯片、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等产业链,实施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加强与毗邻区域的政策和规划“同圈”,编制《“嘉昆太”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支持以龙头企业为“链主”带动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
“汽车产业发展到现在,特别是借助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东风,我们在产业生态上形成了‘同圈’效应。”嘉定区经委主任陆铁龙说,“我们通过一体化的联动和互通,让产业生态更加完善,让市民更加便利,让企业留人更加安心。”
中国医疗器械领域中,在长三角聚集着一批优秀企业和医疗机构等资源。在“链主”与“链长”的“双链”驱动下,嘉定的生物医疗产业的集聚度越发明显,并在与长三角城市的“同圈”协动,特别是在“嘉昆太”的产业链生态建设中,长尾效应逐步显现,企业互动越加频繁。
在康德莱医械董事长兼总经理梁栋科看来,长三角的“朋友圈”不断扩容,“同圈”的便利正在为产业“破圈”带来实际的利好。
以康德莱医疗器械与CCI(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合作为例,在医工联合领域寻求跨界“破圈”,通过跨领域的合作协同,推动全新的心脑血管介入创新医疗器械研发与产业化。从数据上看,该公司从2006年设立到2022年,共拿到的三类和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50余张。
“我们希望能借助这个平台,辐射长三角、甚至是国际市场。”梁栋科表示,虽然“大虹桥”不是传统行政区划的概念,但通过多次升级和扩充,它的覆盖面越来越广,这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据介绍,五年来,嘉昆太三地通过两轮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项目备忘清单等方式,谋划合作共建事项,着力将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打造成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的先行引领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的示范区。至2022年末,核心圈GDP总量超过94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9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接近9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6400余家。
可以预见的是,一个万亿级的协同创新核心圈正呼之欲出。
科创“同圈”携手“炸”出下一个“核爆点”
在上海嘉定,连续五届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吸引长三角41个核心城市相聚、线上线下观众超过4000万人次、累计交易额突破7.7亿元……实践证明,有了“协同”才能“发展”,有了“发展”才能“共赢”,科技协同创新让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如何为技术、人才、信息、资本、管理等科创要素的对接提供市场空间,促进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带动区域科创和产业发展?中核集团和上海嘉定的“牵手”,给出了“嘉定经验”。
第五届长三角科交会现场
“这次牵手源于长三角科交会。”中核八所副所长黄裕澍介绍说,“中核集团供应链有近10万家会员企业,是天然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需求资源和产业落地资源。”在黄裕澍看来,长三角地区有丰富的产业配套能力,可以协助各科研机构、高校,开展涉核领域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孵化,打造长远的产业合作伙伴“朋友圈”,促进长三角科创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布局错位衔接。
两年来,“核创空间”对中核集团内外部科研机构、高校及科技型企业提供的部分科研成果进行收集,初步梳理出约300余项技术成果,并且已经有核电安全卫士、甲酸制氢、虚拟电厂、硅基光伏材料等项目入驻平台孵化,科技产业化的模式正初步显现。
为了让“核创空间”更高质量地服务长三角。目前,“中核集团科技成果技术服务信息系统”正在加紧建设,已完成需求、专家、后台基础管理、APP等功能模块的开发工作,而该系统也将通过数字赋能“核创空间”,开展各项成果转化转移业务。
中核集团第二届科技创新大赛(长三角赛区)复赛现场
近5年来,嘉定区勇于探索、先行先试,聚焦服务、联合、赋能三方面,通过集聚创新服务、创新主体等各类创新要素主体,整合资源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做强孵化器等功能性平台,更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全国提供科技创新的试验田和更多“嘉定经验”。此外,嘉定还积极探索打造新型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上海摩仑智能传感研究所等机构落地嘉定,加快科技、产业、人才、资本等要素集聚、合作与交融,促进长三角科技产业资源开放与整合。
“长三角的优势在于人才的集聚和良好的国际视野。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研发,其转化率更高。2022年,我们共计收集169项企业技术需求,为24家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匹配了相应的院士专家团队。”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执行主任汪航介绍说。
5年来,“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联盟”、长三角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由近30家汽车产业相关主体跨界融合而成的“长三角汽车半导体创新联合体”等一批高能级平台载体相继成立,进一步增强了长三角区域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嘉定正以长三角的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以及科创资源集聚带来的驱动力,推动嘉定在长三角范围内成为创新节点和新高地,激发长三角毗邻区创新创造、协同发展。
“从长三角的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来看,位于嘉定的科研院校、科创企业以及孵化器承载着强化创新策源、培育创新企业、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使命。”区科委主任谢东升表示,“我们正在与毗邻区域探索建立包括技术研发、科技服务、主体培育、产业载体为一体的科技共同体,着力推动科创载体提升优质项目的发现、孵化、服务等能力,寻找到科技创新的‘核爆点’,更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编辑:卢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