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整个防台防汛期间,嘉定区总体平稳运行、情况向好。这其中,“一网统管”发挥了不小的作用,通过检测城市中可能发生的隐患,以绣花针精神为市民构筑起一道道安全屏障。
城市安全运行的背后,离不开所有城运人的付出,这其中也不乏“90后”年轻的身影,他们正以“互联网一代”的敏锐视角和创新思维,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不断践行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
职业生涯如同“打怪升级”
来到城运中心的5年,江瞿天经历过业务和技术部门的岗位变换,他将各处学来的信息知识融入当前工作,用他的话来形容,这一路成长如同“打怪升级”。
“我一直为了解决工作中的难点而去学习,比如考了云计算安全知识认证、麒麟操作系统应用高级工程师等等。”在江瞿天看来,通过学习一点点扩充自己,是在维持城市运行过程中保持创新的关键所在。随着一路过关斩将,他成长为项目负责人、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此外,他还积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考取网络安全相关证书,守牢城运中心的网络安全底线。
顺着复合型人才成长轨迹发展的他,今年上半年帮助城运中心搭建“嘉治理小闭环”工单流转平台,采用全新的流程引擎系统支持全场景的自定义配置,同时升级了平台的页面布局,更快速地实现诉求人的需求。目前“嘉治理小闭环”工单流转平台已全面覆盖全区12个街镇,从上线至今已产生近两万条工单。
网络原住民也是“细节控”
姚骏以今年刚入职嘉定区城运中心,作为与互联网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明显感受到这一青年特质能够帮助他更好地融入工作。
巡屏是他的每天的重点工作。面对目前城运中心接入的75个不同种类的应用场景,他和同事们需要检查其中的细节之处:怎样排版更符合场景逻辑?场景监测显示的数据是否全面准确?场景中的功能点是否都能正常使用?“细节决定成败,我们要确保这些平台在实战的时候都能够准确发挥作用。”他说。
姚骏以是一名“细节控”,在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每天检查的情况。其中一条写着“安全隐患应该改为安全监管”,这是他在检查用于屋顶改建、重点企业等隐患排查的场景时发现的,“因为这个功能板块除了显示隐患之外,还会有执法人员的安全检查数据,所以它不单单是安全隐患,更偏向于安全监管方面的工作。”在如他一样的城运队员的细致观察下,嘉定区的各类场景正在逐步完善至更优状态。
他们为城市勾勒出“数字画像”
今年夏天防台防汛期间,“嘉定区防台防汛监控管理平台”应用场景升级。在区城运中心指挥大厅可以清晰看到,全区84处下立交、46条易积水道路、30条河道水位、283个在建工地等八大类型的防汛重点信息。平台从之前的下立交防台防汛场景拓展到了全区范围,并加强与防汛、气象、水文、建管、交通等部门的数据共享与集成,整个城市范围的防汛重点信息一“屏”打尽。
场景平台运营的背后,是上海市“一网统管”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青年团队的努力。“我们当时搭建系统的时候,碰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呈现气象云图和降雨量。”区防台防汛监控管理平台项目负责人奚望坦言,在极端天气下,一小时内实时降雨量和台风生成路径变化迅速,“气象台的数据每隔五分钟就会更新一次,我们就相应地需要在地图上立刻跟进。”
为了在“大屏”上迅速准确地呈现城市各处的实时风雨情况,仅围绕这两项功能,技术团队就攻克了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最终通过程序设置,实时连接到后台气象局数据库。“只要后台数据一有更新,城运中心的电子大屏上就会进行动态变化。”看到平台的成功搭建帮助城市顺利度过汛期,奚望也深有成就感,“我们团队一直在为城市运行关键行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而努力,希望我们的努力能更好保障城市安全。”
近年来,这支半数由“90后”组成的青年团队还推出了嘉定区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建设运营服务,这是全国首例全域覆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面向未来,奚望表示将顺应数字化浪潮,继续深耕应用场景,深化“一网统管+”发展模式,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奚柔
编辑:卓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