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专题报道 >> 正文

“全链条”培养!新时代社区干部原来是这样炼成的

日期:2023年11月6日 16:03:05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社区是解决居民诉求的“第一线”和“最后一公里”,为加强“小区管家”队伍建设,安亭镇通过开展“垒石计划”,构建了一个“全链条”队伍培养体系。一起来看新时代社区干部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打通成长的“快通道”

今年刚毕业踏入社工岗位的万世杰,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安亭人。虽然在这个领域,万世杰还只是一个新人,但他知道住的舒心与否是居民满意度的关键。

上岗不过两个月,万世杰就迎来了学习机会——成为安亭镇垒石计划“2023年安亭镇新社工全过程社区治理实训”的参训者。在为期9天的封闭式教学中,经验足、业务精的讲师和社区干部轮番上阵,帮助新人尽快融入社区环境、缩短成长周期。“虽然我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我会继续努力,尽快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社区管家’!”万世杰表示。

研学考察取“真经”

社工刘晓蕊加入春海社区——动迁及新筹建小区这个大家庭,已经有3年了。由于业主多从周边村落动迁而来,如何让他们拥有归属感、提高自治意愿,成为她的工作重点。

过去,刘晓蕊一直定期参与安亭镇组织的“垒石计划”。在研学过程中,她曾前往星明村实地考察,了解到居民自治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地调动居民的热情。

既然村里有村长、队长,那么到了社区就有小微网格长、行动管家。来到春海社区后,刘晓蕊通过入户走访、话家常,挖掘一批“老法师”,推动成立“乡贤队长顾问团”。

“我们就想有地方能停电瓶车。”在顾问团成员的宣传下,小区居民逐渐调动起自治热情,主动向“小区管家”表达了意见与诉求。为解决小区非机动车停放难问题,刘晓蕊想到社区闲置的架空层。在她的牵头下,居委会和乡贤成立项目小组,一方面根据居民需求,合理划分架空层五类非机动车区域,另一方面与居民共同订立非机动车停放制度,鼓励自觉遵守。

解决难题传经验

在居委会深耕16年的范丹,可以说是社区的“当家人”。2017年4月,面对高档的别墅、大平层,优美的小区环境,初到安研社区的范丹对居民满意度颇有信心,可当她实际走访时却发现,现实恰恰相反。

“这附近除了一家拉面店啥都没有,环境好也不能当饭吃呀!”

“周边没有餐饮店、商铺,叫外卖都在配送范围外。”

“我们老两口行动不便,有时吃饭真是个难题,你能帮我们想想办法吗?”

经过调研,范丹发现社区对面的创新港园区设有美食城和便利店,但不对外开放。一时间,居民吃饭难的问题陷入了困局。

在一次走访中事情迎来了转机。当时,范丹了解到一名社区居民是创新港园区的负责人,便向该负责人协商,能否让园区商户成为社区合作伙伴,通过产城融合来破解居民吃饭难题?在创新港党支部的支持下,范丹和同事逐户走访园区商户,通过制定多个解决方案,一一化解商户们担心的老人安全、费用结算等问题。

最终,园区15家商户和食堂一致同意对社区居民开放。“大家可以办创新港园区消费卡了!”当这一消息在社区群发布后,居民们纷纷道谢,压在范丹胸口的那块石头也终于落地。

这次的成功经历同样启发了范丹——可以通过扩大区域党建的“朋友圈”、深度融合街区多元共治,破解后续出现的社区治理难题。她还通过“垒石计划”将这一工作经验分享给更多的社区工作者。

做好社区工作不仅是份责任、更是一种挑战。接下来,安亭镇将依托自治项目增能培训、片区与大学双向赋能合作等纽带,继续创建高质量学习平台,帮助社区干部培育社区治理创新思维,提升专业素养。

尾图.jpg

作者:通讯员姚奕奕
编辑:李莹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