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育管”齐发力让高素质复合型干部人才队伍
成为沸腾企业发展的主引擎
文 | 新嘉集团(区供销社)党委书记、
董事长、理事会主任 汪巍忠
近年来,新嘉集团(区供销社)党委积极探索深化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路径,陆续制定《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22-2025)》和年度培养计划,选人用人各项工作有序铺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面对国资国企发展新要求新格局,仍存在短板和不足。5月以来,我组织召开了2场调研座谈会,陆续走访了集团(区供销社)下属超半数的基层单位,在了解日常经营工作的同时认真开展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专题调研,我与基层干部群众广泛沟通交流,听了很多真言,收集了很多信息,也引发了不少思考。
紧扣“人才引进”,
强化人才职业发展规划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人才交流市场、招聘会等媒介,向社会公开招募优秀人才。过程中,为加大对优质人才的引进力度,我们偏向吸收本科以上学历的高校优秀毕业生,其中“985”“211”“双一流”高校毕业、具备相关工作经历的可优先录用。
此外,2017年伊始我们探索实施管培生计划,组织部门根据管培生个人特点,一人一策地制定培养方案,设计有针对性的职业发展通道,通过系统培养,使之逐步成为熟悉公司业务模式、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综合管理技能的核心骨干人才。
青年骨干的成长话题一直备受关注,于是我大调研的第一站是下属南翔商业总公司,这里有一位集“985”“管培生”“90后年轻干部”标签于一身的青年骨干。我以此为调研突破口,了解到在突出个人定位的培养计划和注重全面发展的职业规划设计下,从管培生一路走来的青年骨干更能充分发挥个人所长,适应岗位,快速成长。
管培生项目是干部人才长期规划的一个重点项目,也是当前选拔人才、储备人才的更优途径。通过走访,我认为当前集团(区供销社)的组织部门与人事部门有必要继续加强联动,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实施“一人一表”培养计划,从而进一步筛选人才,培养人才,让每一位管培生都能在各阶段的学习中突破自我、收获成长,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紧扣“人才培育”,
革新人才培养模式
复合型干部的引进和培养一直是当前集团(区供销社)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短板,也是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
因此,2021年以来,党委不断加强人才培育工作手段,确立“骨干工程”项目,以各基层单位民主推荐和党委考核为基准选出的青年骨干为对象,设置集理论式教学、实地式教学、沉浸式教学、辩论式教学于一体的培育内容,在过程中不断激发青年骨干思维力、创造力及协作力。
而“骨干工程”只是党委为人才成长搭建的众多展示舞台中的一个,“挂职锻炼”则是党委的另一个“保留节目”。我们坚持早压担子早成才,根据企业和岗位需求实际,定期选拔一批后备干部、优秀骨干青年进行跨系统、跨单位、跨部门的实职岗位挂职锻炼,使后备干部、优秀骨干青年跳出固有岗位的限制,转变角度,在基层经营、管理的“实战”中磨炼提高,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
“2021、2022两个年度,集团层面共选拔任用中层干部14名,其中8人参加过挂职锻炼,占总数的57%。后备干部、青年骨干的大胆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集团干部队伍结构,同时也营造了广大青年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集团(区供销社)党群工作部作为实施该项目的主体部门,在调研中如是向我阐述。
出于对集团(区供销社)下属各家基层单位的企业性质、主营业务、发展要求、内部人员结构不尽相同的考虑,为了进一步了解基层单位对于大刀阔斧的“骨干工程”和系统内挂职锻炼工作,我又陆续走访了下属嘉百公司、嘉定商城、嘉耘公司、帕卡公司等多家单位,听取了对于目前工作开展的意见建议。“经历过急难险重岗位锻炼的干部,才是让人放心的干部”,调研过程中,一位基层书记的话说出了很多人对培养年轻干部的期许。
展望国企改革发展进程,我想我们需要始终坚持新发展格局,多措并举开展人才培养培育工作,主动、积极学习与借鉴兄弟单位、行业内优秀企业的人才培养经验,并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人才队伍建设对策,促使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条理分明、富有成效,用以达到高质量完成人才队伍建设的目的。
紧扣“人才管理”,
提升干部人才队伍活力
新嘉集团(区供销社)始终坚持党管人才,不断加强组织对人才的管理与领导,保障党对企业重要干部及年轻干部的管理和培养。
在纪检部门,我仔细了解了系统内领导干部及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证件梳理及相应证件集中统一管理工作开展情况,翻阅了集团(区供销社)领导班子成员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工作记录,借着此次调查研究的契机,还系统查看了每年基层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的述职述廉报告及年度德、能、勤、绩、廉民主评议情况,掌握基层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和高级主管以上人员的政治思想状况、理论政策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民主评议趋势走向。
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我坚信严管就是厚爱,是对干部真正负责。趁着调研的机会,我对纪检部门的同事提出要求,要加强全方位管理,把行为管理和思想管理统一起来,把工作圈管理和社交圈管理衔接起来,把八小时之内的管理和八小时之外的管理贯通起来,注重综合发挥日常监督、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从而形成监督合力,推动作风建设建在日常。
编辑:姜天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