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渡型社区,如何找回居民共同的乡愁、激发社区自治效能、建设人人向往的美好社区?位于安亭镇的新源社区给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答案。
各具特色的楼道自治团队、“老村口”治理平台、小微网格“六子”工作法……通过走访居民收集诉求、依托小微网格建设,新源社区党总支不断探索精细化治理路径,推动过渡型社区向融合型社区转型,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探索特色楼道自治模式
位于新源社区的和亭佳苑52号楼,是大家口中亲切的“和美楼”。走入楼道内,“常回家看看”的手写字体就清晰呈现在画满涂鸦的墙面上。“这几面墙上的图案是六楼的邻居帮我们画的底稿,我们楼道内的居民一起手绘三个多月画好的。”居民郁琴娟自豪地说。
2018年,在社区党总支的鼓励下,郁琴娟报名参加社区愿景规划师培训课,学习过程中逐渐对社区自治有了概念。随后,她便同楼道内的其他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开展楼道的环境美化工作,形成了如今的和美楼栋。逢年过节的时候,大家还会聚在一起包粽子、做汤圆,给社区增添了不少人情味儿。
紧邻52号楼,另一侧的54号楼也是一栋颇具特色的楼道。一踏进楼道入口处就让人倍感敞亮整洁,难以想象这里曾停满了二三十辆自行车和电瓶车。“以前楼道环境不好,大家进进出出很不方便,看到52号楼打造得很好,我们也想紧随其后。”“楼道改造”发起人沈莲萍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位退休教师,考虑到楼道内还有很多学生,大家索性将主题定位为“书香楼道”。
在底楼转角处的书籍借阅处设置有一处“红色书吧”,为楼道内的居民提供理论学习“养分”。再走两步,则是居民们开辟的一块“迷你艺术展区”,上面收集展示了居民们创作的书画作品,其中有来自80岁爷爷的字画,有幼儿园小朋友的书法习作,也有初中生用钢笔临摹下的诗词。“我们定期还会更换内容,发挥居民们的参与度和创造力。”沈莲萍明显感觉到,在打造特色楼道之后,邻居们相处起来变得更加融洽和睦。
“现在我们社区治理的触角渐渐延伸到了各个楼道,目前已打造10个特色楼道,比如吾邻楼、初心楼。坚持网格发力,发挥楼道党员作用,利用网格化管理密切关注每一位居民,积极响应他们的需求,同时激活居民自治细胞,把问题发现在楼道、解决在楼道。”新源社区党总支书记刘志燕说,这一切都得益于“老村口治理平台”的打造。
“老村口”工作品牌
构筑社区幸福港湾
成立于2009年的新源社区居住群体结构复杂,辖区内主要是农民拆迁和商品房混合小区。对于从前习惯了宅基地的居民们来说,从小院到高楼的生活变化总伴随着或多或少的不适应,然而在党建引领下诞生的“老村口”,让这群有着故土情结的居民萌生出更多的身份认同感。
“我们这里的居民之前都是农民,以前都有村口这样一个聚集地,可以让大家谈天说地、联络感情。”刘志燕介绍,“现在大家来到了这个拆迁小区后,感觉缺少像老村口这样的议事平台,所以我们想将老村口引入到小区里来,从而更好地了解居民需求。”
老村口手工模型
“老村口”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居民们的一致认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通过搭建手工模型,慢慢拼凑起他们脑海中新时代老村口应有的模样。在小区入口处的白墙上,也同样“复刻”了老村口的样子。这面墙逐渐成为新源社区居民的“精神图腾”,寄托了大家对于乡村田园生活的记忆。
当小区门口的“老村口”成为“网红点”后,新源社区依托党群服务阵地,设立“老村口议事点”,并成立由40人组成的“驻点服务队”,依托有事必议、有议必决、有决必行的“议事点”原则,为群众办实事,“老村口议事点”就这样聚集起社区内的“八方居民”,促其有“源”可诉、有“乡”可忆。
“我们每星期三都会开党员议事会,把居民们反映的问题进行集中处理、筛选、上报。”驻点服务队的党员成员顾世国说,“针对小问题,我们直接跟物业沟通,如果问题比较难解决,我们就会告诉居委会,由居委会和业委会、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在议事会工作机制引导下,在红色力量的努力下,社区内的“钉子”问题正在渐渐被拔除。
坑洼的路面、破旧的楼道大门、破损的河边围栏……居民们的提议通过“老村口议事点”陆续得以解决。“我觉得楼道门这样整修一下好看很多,而且定期都会有人来擦拭,维持楼道清洁整洁,我们居民都很满意。”居民金先生表示。
整修后的围栏
此外,新源社区还先后形成“安居乐源三道门”“行走的教科书”“王阿姨信箱”等品牌自治项目,并成立七大专业委员会以及安居乐源治愿队、自治项目顾问团,延伸“幸福里·拾光花园”室外睦邻点,有效提升居民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有力推动社区各类矛盾的化解。
在不断激发居民自治热情的背后,离不开新源社区党总支的创新工作机制——“六子”工作法,即走巷子、扩圈子、划格子、出点子、拓路子、去钉子。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密切关注、跨前了解居民所思及收集创意灵感点子,用居民的点子去化解格子里的问题,在推进基层治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进程中,为精细化治理提级增效。
“未来,我们将不断深化‘六子’工作法,进一步提升走访意识和沟通意识,发挥‘连心桥’作用,打通为民排忧解难‘最后一百米’,凝聚多方力量共同解决民生问题,为更好完成新时代赋予的社区治理创新任务添砖加瓦。”刘志燕表示。
作者:撰稿奚柔、摄像魏明恺(通讯员)
编辑:韦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