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和中国汽车产业加速“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位于安亭的嘉定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汽车及零部件)近期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通过设立“新能源出海谷”、深化海外园区对接、构建产业服务生态等全方位支持体系,为本土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强力支撑。
启用“新能源出海谷”,打造出海新平台
近日,嘉定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汽车及零部件)迎来重要升级——位于基地核心区域的“新能源出海谷”投入运营,将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球化布局,为入驻企业提供从技术认证到海外市场开拓的全流程赋能。
作为首批入驻企业之一,宁波绿满神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在电池检测、修复及再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致力于打造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的“三甲医院”,其核心技术已获得德国顶级汽车工程技术服务商FEV集团的永久性授权,并建立长期技术合作机制。
“与基地的战略合作,将成为我们全球化布局的重要加速器。目前双方已就海外售后服务网络建设、联合市场推广和技术创新等领域的合作达成多项具体计划。”企业CEO张明宇表示,基地不仅拥有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丰富资源和政策支持体系,其构建的全球化出海平台更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市场拓展保障。
张明宇透露,依托基地的国际化资源网络,企业将加快构建覆盖重点海外市场的售后服务体系,同时探索“产品输出+技术服务+商业模式”三位一体的创新出海路径。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企业快速打开国际市场,更将促进与基地协同培育新能源汽车售后市场新业态。
除宁波绿满神州外,“新能源出海谷”还成功吸引了利比亚Hanzo Motors和上海辂海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两家优质企业入驻。其中,利比亚Hanzo Motors创新采用由企业主导的“研发+市场”模式,计划在嘉定设立研发中心,充分整合长三角地区完善的供应链资源,针对非洲市场特点开发定制化车型解决方案。
Hanzo Motors是利比亚首家本土汽车制造企业,已在该国第二大城市班加西附近完成土地获取和项目审批。根据规划,今年下半年Hanzo Motors将在嘉定正式注册成立亚太区总部及研发中心,首期投入约1亿元人民币用于利比亚市场专属车型的研发工作。“新能源出海谷”将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帮助该企业对接优质供应链资源,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作为连接嘉定与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桥梁,“新能源出海谷”采用“4+1”功能布局,通过贸易服务、投资促进、商务对接、招商孵化四大核心功能,叠加数字化平台支持,实现产业链、政策、市场三大协同效应。
产业链协同方面,通过上下游企业毗邻布局,大幅缩短配套半径;政策协同方面,整合外贸鼓励政策、综保区政策等优势资源;市场协同方面,组织企业联合参加海外展会,共享海外渠道资源。这一创新模式已吸引包括整车制造、供应链服务等多个领域的企业入驻。
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顾问、新能源出海谷负责人王太英透露,下半年,出海谷还将有一批企业入驻,包括新能源整车出口、整车制造、零部件出口、动力电池修复、两轮三轮电动车出口以及为出海提供配套服务的金融、物流、专业认证服务等企业入驻。预计 2025 年将引进落户企业超 30 家。
深化国际合作,布局全球园区网络
如何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嘉定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汽车及零部件)将拓展海外产业园合作网络作为其重要举措之一。目前,基地已与全球10余家重点海外产业园区建立战略合作,形成以中东、东欧、东南亚为核心的“三大片区”联动布局,覆盖“一带一路”关键节点市场,为企业提供多元化海外落地方案。
“我们创新的‘园区对园区’合作模式,通过构建‘全流程、本地化、精准化’的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从前期市场调研、政策法律咨询、境外落地配套到长期运营支持的一站式出海解决方案。”王太英介绍,这种深度协同的模式不仅能显著降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门槛和风险,更能为企业量身定制市场拓展策略。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点合作项目,基地与东欧中白工业园建立了“双园联动”合作机制。该合作由政府主导顶层设计,重点聚焦整车制造、零部件配套、物流仓储等领域,为投资项目提供包括土地租赁优惠、税收减免等在内的政策支持包,特别适合新能源汽车组装厂等重资产投资项目。同时,双方正在探索将中国成熟的汽车产业园运营经验通过“园中园”模式复制到白俄罗斯市场。
据介绍,目前已有多个合作项目进入实质推进阶段。以宁波绿满神州为例,企业通过基地搭建的绿色通道,正在与东欧中白工业园等海外园区进行技术转移和产业合作等洽谈。
另一家入驻企业上海辂海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则在基地的支持下拓展了海外客户。“通过海外产业园区的资源,我们与非洲客户已产生实质性的合作成果。”上海辂海供应链首席执行官李登科表示,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基地对出海项目给予全方位支持,通过整合全球优质资源,为入驻企业打造了完善的出海服务体系。公司的业务已成功拓展至独联体、中东、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其中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月出口量约10个集装箱。
在今年4月25日上海车展期间,基地举办了“新能源产业链全球携手创立绿色未来”专场对接活动,吸引了100多家中国企业参与,并与沙特阿拉伯国家工业发展中心等国际合作伙伴进行深入交流,达成多项合作意向。“今年,我们计划再新增10家以上海外汽车产业园区或大型新能源产业链项目合作伙伴,进一步扩大服务网络的覆盖范围。”王太英说。
为系统总结国际合作经验,基地于去年11月启动《海外汽车产业园区合作白皮书1.0》编制工作。目前白皮书已完成框架设计,进入第二轮参编单位征集阶段。项目吸引了东欧中白工业园、沙特工业城等海外园区,以及国内知名车企、零部件龙头企业、认证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白皮书内容涵盖全球主要汽车市场政策分析、海外园区准入标准、典型合作模式及风险应对策略等核心内容,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创新商业模式,构建出海产业生态
“新能源出海谷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生态服务平台。”王太英认为,基地的核心职能是打造 “双轮驱动” 的出海生态 —— 一方面对接海外市场需求,搭建跨境合作桥梁,助力企业突破地域壁垒;另一方面整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资源,构建 “政策+服务+平台” 三位一体的出海支撑体系。
这一战略正在通过四大实施路径落地见效:在资源整合方面,基地集聚整车、零部件、物流、金融等全产业链企业,形成 “抱团出海” 的协同效应;在项目落地方面,推动海外投资、技术合作、产品贸易等多形态项目的洽谈与落地;在服务赋能方面,提供政策解读、市场调研、认证协助、跨境物流等一站式服务;在生态构建方面,联合政府、园区、行业协会等打造国际化合作网络。
作为集国际贸易、产业投资、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平台,基地已培育出蔚来汽车、立讯电气、地平线等多个国际化标杆企业,而基于这种产业生态孵化出来的国际化企业将越来越多。
环电嘉(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专注于新能源储能产品研发与制造,自去年入驻基地以来,依托完善的产业资源和专业的出海服务体系,在短短一年内就成功打开了香港、马来西亚、泰国等国际市场,目前在手订单已达数百万元规模。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与基地内三轮车制造企业的协同创新,环电嘉开创了“车电一体”的全新商业模式,将电源产品作为车辆选配方案,拓展了产品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
“这里不仅拥有完善的汽车产业链配套,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搭建了通往国际市场的桥梁。”环电嘉(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石雯珑表示,“通过基地的全球商贸网络,我们获得了宝贵的海外客户资源。同时,与基地内企业的协同创新,让我们的产品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海外市场机会。”
在王太英看来,经过前期的精心筹备和持续投入,从实际成效来看,基地的一系列举措正在实现双重价值:一方面切实帮助了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解决出海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也有效促进了嘉定本地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这种“内外联动”的发展模式,不仅增强了本地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新的增长动能。
即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面对政策环境的复杂性、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对于嘉定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汽车及零部件)来说,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今年,我们将重点推进区域市场深耕与产业生态完善两大战略方向,全方位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布局。”王太英表示。
作者:李品、黄佳星
编辑: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