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嘉定,一场以“管家”为核心的服务革命正在重塑营商生态。从工业产值的精准护航到楼宇经济的空间革新,从企业需求的快速响应到人才安居的贴心保障,各街镇正以“管家”之名,探索出服务企业的创新路径。“我嘉管家”系列报道,带你解码嘉定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
“我平时几乎不在办公室。”作为徐行经济城总经理助理、招商主管、企业服务管家,张晓冬的工作方式有些特别。这位土生土长的徐行人,带着九年村干部的深厚积淀,将服务乡亲的情怀融入到园区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中。
张晓冬(左)
是服务对象,也是乡亲父老
张晓冬曾在村委会工作九年,对他来说,和村民打交道、听乡亲们唠家长里短最为熟悉不过。
“光坐在办公室里,你什么问题也听不到。”2023年,张晓冬来到徐行经济城工作,负责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工作。工作环境变了,上班方法不变。每天处理完必要的文件,张晓冬的“办公室”就转移到了园区。清点厂房情况、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倾听企业诉求,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却是他雷打不动的日常。
“对我来说,整个产业园就像一个村,每一家企业就像一位乡亲,他们面对政策,可能会因为不了解而着急,所以我一定是用我的力量,尽可能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助力企业越来越好,也是把整个园区管好。”张晓冬说道。
不久前,园区内的珂箔石(上海)砂轮有限公司就深切感受到了这位“管家”的贴心服务。为承接大众集团的业务,公司急需完成增资以进入供应商名录。但由于负责人常驻德国,沟通不便,而增资需经市市场局审批,流程复杂,位于中国的团队成员们只能干着急。
了解到这一难题,张晓冬主动上门,当起了企业的“代办管家”,手把手指导工作人员准备材料。顶着6个小时的时差,他利用晚上时间与德方沟通,白天则赴企业落实。经过前后2-3次的修改指导,以及帮忙推进流程,原本需要10-15天的增资流程,仅用7个工作日就顺利完成。
“15分钟生活圈”背后,是“管家式”的贴心
住在享有房补的保障性住房,步行3分钟即达办公室,下楼就有丰富多样的餐饮选择,午休时还能看书、打台球……今年8月起,在徐行镇曹胜路688号产业园区工作的员工们,迎来了一种全新的园区生活方式。
随着徐行镇系统性推进“15分钟园区生活圈”建设,传统工业园区正逐步转型为功能复合的融合型空间。曹胜路688号产业园区正是这一变化的缩影——这里集餐饮、商超、休闲娱乐与住房于一体,目前已为园区内30余家企业、上千名员工提供了全方位的生活便利。
张晓冬介绍,这一综合生活区的建成,正是对企业实际诉求的积极回应。“该园区自2023年投入使用以来,我们陆续收到多家入驻企业提出的生活配套需求。”他举例说,“比如一家储能企业,因安全生产需要安排员工值夜班,如今园区内设有规范住宿,员工上下班更便捷,也更有安全保障。”
在张晓冬的服务理念里,管家不仅要“有求必应”,更要“未求先应”。他一点点探查,建立起空置厂房清单,实时更新全镇厂房信息,让企业选址变得一目了然;他的联系方式更成为企业的“服务热线”,无论是政策咨询还是生活难题,都能得到及时回应。
“管家服务的真谛,在于用心用情。”张晓冬说,“就像以前在村里,乡亲们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现在对企业也是如此,我们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一根纽带,他们的每一个需求,我们都应该放在心上。”
如今,在徐行经济城,越来越多的干部像张晓冬一样,化身“企业管家”,用贴心的服务、用心的担当,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撰稿黄湘钰
编辑: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