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凸显、“专业化”知识缺乏…小区业委会如何“当家做主”?
业委会作为小区自治组织,在小区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要对物业进行监管和督促,还要在开发商、物业公司、业主之间的利益博弈中进行协调沟通,维护小区业主的权益。
嘉定镇街道辖区内的小区大多建于80、90年代,有的甚至远至60、70年代,房屋陈旧、物业纠纷多,给业委会建设管理带来了不少难题,业委会成员们在履职中也常常遭遇“尴尬”。在前期调研走访中,嘉定镇街道调研人员发现辖区业委会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老龄化”凸显,辖区内有住宅小区60个,成立业委会的有59家,共计320人的业委会队伍中,将近90%已经是退休人员,年龄普遍在60岁以上。年轻业主对于业委会工作缺乏热情。“专业化”知识缺乏,缺少和小区管理有关的建筑工程、财务管理等专业化知识,对于相关物业管理的法规、政策、条例也并不熟悉,影响工作开展。资源不足,街道办事处、房管部门对业委会的日常指导缺少专业知识或人力资源,特别是法律、工程、审计、会计等方面,支撑资源不足。
这些“老大难”共性问题,如何解决?嘉定镇街道对辖区业委会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积极探索破解之道,力求小区业委会真正能够“当家做主”。
“新血液”注入创新思维
积极推进团青骨干进业委会工作,截至8月,已有17名团青骨干进入业委会担任业委会委员、主任助理、专业顾问等角色,发挥思年轻人思路新、资源广的优势,为业委会工作注入了活力。
80后的公安嘉定分局刑侦支队法医探长杜猛在丽景小区业委会内担任委员,参与小区“旧貌换新颜”项目,从提出建造紫藤花架的方案到后期投入到项目实施过程中,他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等助力小区实现“微更新”。
“走出去”拓宽解题思路
开展一系列内外培训、参观学习等活动,拓宽业委会成员视野,打破其原有固定思维模式,在社区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多次组织业委会主任、志愿者前往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青浦区新虹桥雅苑等地学习业委会工作模式;邀请不同专长的老师为各业委会委员和物业小区经理开展物业管理业务培训等,切实提升专业水平。
“享经验”互取经补短板
每季度召开一次业委会成员交流座谈会,分享成功经验做法,对工作中的瓶颈与难点进行交流,探索寻找解决物业矛盾的突破口。
如花园弄小区业委会通过老非机动车棚改造增加停车位的经验做法,为其他有条件的社区提供了学习借鉴。
整改前 整改中
另外,街道房管所、社会组织通过座谈会也更能了解业委会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提供帮助,让业委会活动有组织、有平台。
“智囊团”助力破解难题
组建了一支由社区退休书记、房管相关岗位退休人员、律师、财务、审价等共10人的专业人员组成的“智囊团”队伍,协助辖区业委会处置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包括梳理核对各项开支费用、推进维修资金续筹工作、处理好与业主与物业公司的关系等各类问题。
前期,一位业委会主任提出小区车位改造,在征得业主大会同意后开始施工。当工程开展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接到匿名举报,不得已工程暂停。“智囊团”内律师认为:“既然已经完成法定程序,是正当开展施工的情况,就不应该随意叫停,对此匿名举报,如当事者愿意出面协商,则倾听其诉求”。最后,经协调,剩余的1/3工程将继续开展。通过专业指导,协助业委会理清“法、理、情”关系,正确行使业委会的职责与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