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频道>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点位分散、形式多样、地点隐蔽......小区违建“硬骨头”怎么“啃”?

来源:嘉定大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作者: 浏览次数: 【字体:

红梅社区新源路昌吉路路口的沿街住房,多年前搭建了一处违法建筑,用于汽车养护、喷漆、洗车等经营活动,对周边环境造成极大影响,居民们对此怨声载道。今年,在无违建工作启动以后,违建业主一直观望,却始终不肯拆除。在居委干部三番四次登门造访、苦口婆心沟通劝说下,该处违建最终得以拆除。

长期以来,不少居民小区违法搭建盛行,不仅挤占了公共空间,影响了社区环境,同时也滋生了一些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结合大调研大走访,安亭镇全面摸排小区违建情况,梳理问题,寻求对策,强化小区违建管控工作。

小区违建主要特点:

点位分散。全镇共有110个住宅小区,违建面积15.72万平方米,占村宅、小区违建总面积的31.3%;然而在点位分布上却有8140处,占村宅、小区违建总数56.1%,存在点位多而分散的特点。

2fbeab630e174c71b54f25d85162ab79.jpg

形式多样。涉及农民动迁小区、农民别墅、老公房、商品房等多种类型,违建形式不一,有天井搭房、屋顶平台扩建、阳光房等,也有在公共区域搭建厨房、卫生间等。

隐蔽性强。小区违建大多在小微空间,波及面窄、隐蔽性强,不容易被发现,且具有简单速成的特点。

处置较难。违建一旦建成,处置程序较繁琐,流程较长。且拆违牵涉到个人利益,居民有抵触情绪,拆除难度大。

今年5月,安智路某小区业主在二楼平台上搭建了约40平方米铝合金结构玻璃住房,在开展联合整治时,当事人情绪非常激动,与执法人员产生肢体冲突,并用菜刀将一名巡防队员划伤。

分析违建主要原因:

房屋设计存在漏洞。开发商在房屋设计上可能诱发违法建筑产生,明示或暗示业主可拓展居住空间。

入户装修把控不严。一些新建小区由于前期缺乏有效宣传及管控,导致违建产生及蔓延。

居民个人急功近利。拓展居住环境,通过封闭天井、阳台等空间,扩大使用面积。增加经济收入,通过违建增加使用面积,用于经营性行为或出租。

a345c786c55140b8bea3adbb507812a6.jpg

目前,安亭镇30个居委已全部完成无违建单元格创建,签约、交房率均达到98%以上,拆除工作在有序推进中。然而无违创建并不是一拆了之、一劳永逸的,下阶段,安亭镇将从聚焦“违建拆除”转向“管建并举”,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控”。近三个月以来,全镇住宅小区累计发现新增违建 17 起,已处置17 起,处置完成率 100%,新增违建得到有效遏制,保持零增长态势。

坚持宣传引导  营造良好氛围

宣传上: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介,通过小区公告、微信平台等方式,对相关的政策和信息进行宣传公示。加强与业主沟通,主动化解症结,最大程度争取理解和支持。

引导上:发挥社区党建作用,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协调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形成创建合力;结合“双报到”、“双报告”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拒违建”的先锋模范作用。扶持业委筹建党组,帮助符合条件的业委会建立党组织,其他业委会则派驻工作小组,培育参与创建的“主心骨”和“热心人”。

强化前瞻审批  规范施工程序

加大源头管控:审批部门加大对小区规划设计的审查力度,在防止违法搭建上做前瞻性的限制设计,不预留可以随意搭建、自由改造的空间。

加强质量审查:加大对设计单位、开发商、施工单位等审查力度,确保不发生因设计缺陷质量问题、违规销售顶楼屋顶使用权、虚假宣传等易诱发违法搭建产生的现象。

规范装修管理:督促物业发挥职能,实行装修备案登记制度,签订无违建承诺书;加大对装修工人、建筑材料等盘查力度,发现违规搭建立即制止纠正,并上报。

完善防控体系  落实长效管控

加强技防: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在小区主要部位实现高清监控全覆盖,并与联勤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对接,便于及时发现有可能存在的违法搭建行为。

加强巡防:继续推进执法部门职责下沉,做实社区网格巡查员、城管队员以及社工的职责,做好日常的巡防工作,及时发现并制止违建行为。

a463f24cc42443e8a******9724b7f710.jpg

加强群防:充分发挥楼组长、居民小组长、党员等骨干作用,第一时间发现、劝阻并上报,及时制止违建行为,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健全惩处机制  提高违法成本

对于违规业主,将违法搭建行为纳入个人诚信体系黑名单,并限制其房产交易、房产证办理等行为;同时,将无违创建纳入社区“美丽楼道”“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中,对存在违建行为的实行一票否决,并按照《居民公约》限制其相应的权益。

对于违规物业,与房管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形成物业企业考评机制,对宣传、制止、举报不力的物业企业进行通报批评、信用减分、罚款、扣除小区补贴等处理,严重者可纳入物业服务企业诚信档案,作为项目评优和项目招投标的依据。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