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频道>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嘉定让老人在家就能吃“团餐”

来源:上海嘉定 作者: 浏览次数: 【字体:

近期,《老人跌倒求助110 一月内拨打16次》的新闻引发热议,无奈“报警”背后的隐情更值得我们深思。作为最先迈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上海,呈现出进入时间早、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高、高龄化态势显著等特点。而人口老龄化发展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养老问题。

在大调研大走访过程中,嘉定区民政部门聚焦“老人就餐难”问题,坚持问需问计,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寻医治社区老人“吃饭难”问题的“良方”,力图借助社会优质力量,结合政府保障,为老人们引进专业化、精细化的餐饮服务。

坚持多措并举,让社区老人“有得吃”。目前,嘉定区老年人助餐模式主要有三种:

社区集中就餐

各街镇结合本地区老年人实际,在方便老年人通达的地方设立社区助餐点,每天为老人提供价廉可口的饭菜。这种模式深受社区行动自如的独居老人的青睐,不仅免去了每日买菜、做饭的“生活负担”,而且每天的吃饭时间也成为了老人们的聚会聊天时间,大大缓解了社区老人精神上的寂寞和孤独。有些空巢老人直言,助餐点就是他们第二个“家”,吃饭让人放心、价格不用担心,来去也自由。

定点统一配送

充分挖掘利用社区内的公共资源,依托辖区内的养老服务机构统一配送至各助餐点、分餐点,通过符合政策的无偿、低偿及有偿相结合,方便辖区老人就近用餐。

送餐上门服务

对于身体状况较差、行动不便的老人,专门提供送餐上门服务,最大程度方便和惠及老年群体。

案例

嘉定新城(马陆镇)北管村的陆福娣老人因为身体不好,几乎足不出户,子女在外工作,每周回家探望一次无法时时陪伴左右,不仅在生活上有诸多不便,每天守着空荡荡的房子,也没个可以说话的人,91岁高龄的陆福娣老人感到很孤单。自从村里为老人配送午餐以来,老人不仅吃上了可口热腾的饭菜,也有了聊天唠嗑的伙伴,精神好了很多,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规范运作模式,让社区老人“吃得好”

依托辖区内的餐饮企业低价为社区老人供餐,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为老服务中的作用,通过政府培育、社会组织自我运作、社会参与监督的形式,以项目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式开展助餐服务;鼓励各街镇结合各自实际,采用“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规范运作”模式,由政府牵头、部门负责、企业参与、属地单位配合,共同抓好“两点一线”。

餐饮公司负责“起点”

通过洽谈交流以及实地查看,选择大规模的具有资质的专业餐饮公司,负责“老年餐”的烧制任务,做到规模数量上有保障,即使再增加数量也能满足配餐需求;食品质量上有保障,所有的食材来源可溯;营养搭配上有保障,由专门营养师负责“老年餐”的营养搭配,确保“老年餐”不但吃得饱,还能吃得好。

配送公司畅通“运输线”

因用餐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原有送餐方式已无法满足需求的街镇,根据自身实际,合理制定路线图,选择配送公司或者安排固定人员车辆,负责老年餐配送任务,确保每天上午11点前准时送达,并保证饭菜送到老人手中还是热腾腾的。

村居委会驻守“终点”

针对街镇区域面积大、社区助餐点服务半径小等情况,通过在有条件的村居设立分餐点,每个分餐点配备1-2名志愿者,分别负责助餐点服务和送餐上门服务,打通老年助餐的“最后一公里”。

案例

嘉定镇街道引入“夕阳红俱乐部”这一社会组织,以项目化运作管理方式承接社区为老服务工作、提供专业服务,在服务监管、菜肴质量等方面把好关口,根据老年人的营养需求和饮食特点,推出老年套餐,确保饭菜口感酥软,并保证菜品在一周内避免重复。

案例

嘉定工业区从辖区老年人口的组成结构、分布、服务需求等情况出发,建立了较大规模的具有中央厨房配餐服务的综合型助餐服务点,依托各村居的老年活动室、组务工作站等场所,在社区设立20个分餐点,搭建“中央厨房+社区配送”的助餐服务模式,通过社区志愿者开展分餐点至老人家中的饭菜点对点配送,就近为有就餐需求的居家老年人提供服务,确保餐食保温保鲜,畅通养老助餐服务“最后一公里”。

加大补贴力度,解决助餐“运营难”

通过“低偿价格”的“定制服务”服务,为老人们带去莫大的满足和便利的同时,区层面也进一步加大助餐点的扶持力度。

除了按标准给予助餐服务点一次性建设补贴外;还通过设立就餐补贴(参照老年人经济收入状况,给予1-5元/餐/天/人的餐费补贴)和运作补贴(根据助餐服务点实际助餐服务量给予街道2元/餐/天/人、镇3元/餐/天/人的运作补贴),补需方的同时也补供方,鼓励专业餐饮企业参与助餐点的管理和运作,为老年人提供营养膳食的同时,也给企业合理的利润空间,促进社区助餐服务规范、有序、长效发展。

来源:上海大调研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