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改善营商环境,首先要做好“面子工程”
嘉定区江桥镇是首届进博会的重点保障区域之一。今年,借筹备进博会契机,该镇进行了市容环境的整治提升,特别是沿街店招店牌的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参考?我们来看看他的调研手记。
嘉定的店招店牌管理不好?看看这位局长怎么讲
嘉定区城管执法局党委副书记、局长王瑞民
华江路贯穿嘉定区江桥镇和闵行区华漕镇,在江桥镇域内全长4公里,万达广场商圈、北虹桥时尚园以及多个大型居住小区分布在华江路沿线,人流密集、商铺众多。通过长效管理和专项整治,道路沿线乱设摊、跨门经营等违法违规经营现象基本消除。然而,道路沿线还存在着一店多招、店招店牌设置不符合规范的现象,影响道路整体风貌。
为何小小的一块店招店牌,却迟迟管理不好?
我认为,只有站在店主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才能听到实话、掌握实情、解决问题。在每次暗访中,我都会同沿街商户聊聊天,大多数商户也是明事理的,明白门面光鲜自然生意兴隆。但大家有“枪打出头鸟”的顾虑,不愿主动整改,谁都不愿做第一家。
因此,我建议江桥城管中队摸清店招店牌的底数、明确设置标准,并寻求镇里的资金支持,统一设计制作沿线商铺的店招店牌,对不符合规范的进行整治。后来,按照进博会工作要求,华江路沿线的155块店招店牌统一整治、统一设计、统一制作,使道路沿线面貌焕然一新。
在调研中,我感受到虽然这些沿街店铺体量不大,可谓是真正的“小微企业”,但这些沿街店铺不仅在市民生活中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嘉定城管应该担当服务发展的“店小二”,为推动营商环境“放管服”改革提供重要服务支撑,以下四点内容不容忽视。
一是加强“智慧城管”建设。借力“雪亮工程”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探索“非接触性执法”模式,加强对店铺、企业等基础数据的精准排摸,探索远程证据采集、固定和认定模式,同时加强大数据分析,强化主动治理、系统治理,减少“硬碰硬”执法。
二是拓展“双随机一公开”适用事项范围。随机抽取检查人员,随机抽取检查对象,检查结果对社会公开。逐步推进到包括沿街商铺在内的企业类市场主体事项的全领域、全流程,责任可追溯。
三是探索运用联合惩戒机制。目前,嘉定区城管执法局一般类案件均实施了“双公示”制度,在市局案件公示平台和上海征信平台上进行公示,纳入行政处罚失信信息。对于有履行能力拒不履行的当事人,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将其列入法院“黑名单”,有力提升执法震撼力。例如对于跨门经营,探索建立城管执法信用管理制度,健全失信程度分级标准,对反复劝说无效的跨门经营业主采取“失信惩戒”的手段,使得他们“一处被罚、时时受限、处处受制”。
四是加强共建共治共享。依托属地协调优势,整合各方力量,强化执法协作、信息共享和双向告知等机制,建立健全鼓励社会自治组织参与城管工作的机制。在类似华江路这样的街区建立“路管会”商户自律组织,形成城管路段长、商户路管会、物业管理企业等多级治理制度,形成“自治+共治”格局。
目前,嘉定区已建立城管社区工作室266家,实现社区100%全覆盖,打造50条“精细化管理示范道路”,建立“一口集中受理、及时反馈办结、后续跟踪督办”的工作机制。截至今年10月底,投诉中心共受理城管执法类投诉6566件,比去年同期下降29.1%。
通过调研走访,我深切感受到,实现城管执法精细化,要多带耳朵听,要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变“被动处置”、“单一执法”为“主动治理”、“系统治理”。下阶段,嘉定区城管执法局会牵头组织各类专项调查摸底,做到底数清;优化勤务模式,统一执法标准,做到流程清;以“智慧城管”为依托,转变执法理念,提升执法实效,做到目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