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频道>调研手记

调研手记

主动“送政策上门”,帮助企业解决“燃眉之急”

来源:上海大调研 作者: 浏览次数: 【字体:


大调研正在进行中。今天的【调研手札】,小研请到的是嘉定区区委副书记、区长陆方舟。

嘉定区是上海重要的产业大区,现有各类企业主体超过21万家,陆方舟走访企业时发现,虽然市委、市政府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很多具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但大多数企业并不清楚,也不知道怎样去申请。如何主动“送政策上门”,帮助企业解决“燃眉之急”?我们来看看他的调研手札。

要主动“送政策上门”

嘉定区区委副书记、区长 陆方舟

最近,我深入外资和民营企业开展调研座谈,也实地走访了区内的一些重点企业。在与企业的交流互动中,我深深感受到,作为政府,我们不能仅仅坐在办公室“等企业上门”,更要结合发展所需和企业所需,做到主动“送政策上门”。

82e70c0fd4f7435aa9c30c5df6b9b8af.jpg

“送政策上门”要送得及时

在与一家外资企业安波福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企业由于外贸进出口影响数亿元,总部已经在考虑将部分产能转移至韩国、东南亚等地。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状况。

针对这类企业的情况,市委、市政府已研究出台了支持外贸企业“20条”和民营经济“27条”,政策极具含金量。但是这些政策措施,很多企业并不了解,也不知道如何去申请,一旦没有及时宣传落实到位,很可能造成“贻误战机”。

就像刚刚提到的安波福,我在交流中也向企业介绍了有关政策以及我区在项目建设上的一些支持和服务等,企业当即表示将及时把有关政策反馈给总部,同时开展评估,积极争取推动企业战略布局向国内倾斜。

60eaa518c9634322890e57cda5e0feb8.jpg

“送政策上门”要讲究对路

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必然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和困难。在实地调研中,我也明显感受到了这一点。

有的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当年落地于“198”地块,造成当前增资扩产十分困难,迫切需要取得标准工业用地;

有的企业,业务发展总体平稳,但由于曾经迁移过工厂且现有周边生活配套不足,在留住老员工和招聘新员工方面都面临一些问题;

有的企业,集团业务十分广泛,部分厂房因为环保等原因关停,计划以总部、研发等形式进行转型升级,希望得到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和突破等等。

8d38c82e2405427b9da8b8fb814f2059.jpg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当针对性地分类开展研究,加强部门协同和政策整合,帮助企业制定一整套的解决方案:

针对增资扩产的问题,要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区域统筹,智能化匹配项目需求和产业资源,预留好土地指标,更快推动项目落地;

针对企业招工的问题,既要为企业核心人才提供人才公寓等各类公共服务和保障,也要在企业和区内职业院校之间搭建桥梁,通过定向培养、定点招工等解决就业需求不对称的难题;

针对企业成本高的问题,要进一步从减税降费上主动服务,帮助企业充分利用营改增、研发费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0eb8e654394346dbb38241a9f32d9503.jpg

“送政策上门”要形成长效

企业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需求不是一时的,政府为企业提供服务也不是一时的。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企业对于政府都非常客气,并没有过多的诉求。我想这可能是由于两个“不对称”造成的。

一个“不对称”,是信息的不对称,企业对政府所能提供的政策和服务并不了解,也就没办法根据企业所需来向政府提所求了;

另一个“不对称”,是地位的不对称,企业总把政府和自己当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而非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关系,更多的是立足自己能力范围内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愿越过属地政府向上一级政府求助。

08815cd3fc9d464db07cefc56dbbc72b.jpg

要为“自己人”服好务,我们就要打破这两个“不对称”。

1.把现在走访调研企业的好做法、好模式固化下来,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企业的常态工作机制;

2.同时畅通企业反映问题的渠道,形成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和流程,真正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等企业上门”,这里的“门”是政府的“门”,这扇门应当打得更开,让企业走得进来;“送政策上门”,这里的“门”是企业的“门”,政府应当主动登门、主动服务,帮助企业解疑疏困。这样,我们政府才能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