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真格解决难题 用真心换群众口碑
嘉定公安分局交警支队民警张波在一次出警中,遇到一起因大型车辆右转弯“内轮差”引起的交通事故,事故现场历历在目。之后,张波搜集了大量关于“内轮差”的资料,并通过蹲点调研发现,造成此类事故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非机动车超越停车线,而大型车辆在转弯时形成了视觉盲区。
支队根据张波的建议开展了大胆实践,联合区建管委在沪宜公路塔城路口试点,在路口西北侧,用醒目的黄色标线漆画右转车辆行驶轨迹和“内轮差”危险区域,并在非机动车道停止线前后各漆画一块禁止超越红色警示块,对等待通行的非机动车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改造后,该路口非机动车超越停车线情况基本杜绝。“提醒行人或非机动车多保持一段距离,多给生命留些空间。”张波说。
图为漆画右转“内轮差”试点路口之一(沪宜公路塔城路口)
采访下来,记者发现,张波的蹲守绝非个例,嘉定区的大调研就是这么“较真儿”!正如嘉定区委书记章曦在调研手记中所写的:“大调研是一种工作方法,是听民声、察民情、集民智、解民忧的重要渠道,我们必须沉下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调研促发展、以调研惠民生。”
图为嘉定区区委书记章曦在企业车间了解情况
跨省跨区地带“三不管”?那就“一起管”!
上海嘉定的安亭镇与江苏昆山的花桥镇仅一桥之隔,中国第一条跨省地铁就是穿越嘉定终至花桥。这样的地缘亲近,你来我往也就更加便利,殊不知这也给执法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在安亭跟花桥交界的地方,一直都有乱设摊的现象,小商小贩占用人行道贩卖蔬菜、小百货、马路烧烤等等。“虽说一桥之隔,但这桥就像一条‘三八线’,小商小贩时常跟我们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嘉定的城管执法人员苦笑道,“上海的执法人员来了,他们就跑到花桥的地界上,等江苏的来了,他们再跑到嘉定的地界上,‘你来我退,你退我进’。”
大调研以来,这也是民众呼声颇高的问题。怎么办?跨省治“顽疾”就这么难?
针对这一情况,嘉定执法部门主动跨前一步,与昆山对接研究方案,签订了《安亭与花桥城管推进市容环境联合行动共建协议书》。安亭、花桥城管对接条线工作,明确职能,落实属地管理,整合资源,集中执法力量,建立常态化机制。每个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和协调推进会,及时梳理问题,制定工作预案;每月开展至少一次联合整治工作,强化对交界处流动设摊占道经营等违法违规现象的整治力度等。
今年5月8日,自建立两地联席制以来的首次执法同时在安亭、花桥之间开展,重点开展了外青松沿线环境、昌吉路曹安路、和静路胜巷路等路段的专项整治行动。同时,双方又对交界处联合设立的疏导点进行巡查,确保疏导结合,结束以往“你来我退,你退我进”的尴尬局面。截至目前,两地召开协调会3次,开展联合执法12次,查处流动设摊100余起,拆除违法建筑8处。
在太仓、花桥、昆山等地,每逢晚上、周末或是小长假,时常看到嘉定区外冈镇工作人员的身影,他们在干啥?他们笑侃道:“这是在‘跨省大追捕’,一个都不能少!”
原来,外冈镇目前有三十多户动迁村民暂时在太仓、昆山等地过渡,为确保走访农户一个都不落下,外冈镇党员干部利用休息时间开展“跨省走访”。在这些过渡农户家里,他们仔细询问大家的生产生活情况、有无难处等等,让在外的村民特别感动。
图为外冈镇机关干部“跨省走访”村民
泉泾村老张暂住在昆山,看到调研人员前来走访,倍感意外:“我现在居住在外地,家乡的干部居然还上门来走访,真是太感谢了你们了!生活一切都好,没啥困难,就等着动迁房建好了搬新家,希望自己还能像之前一样继续发挥村民代表作用……”看着过渡在外的村民一切安好,外冈镇的干部们也觉得心里踏实多了。
而在嘉定区与宝山区的交界处,曾有一片占地2.6万平方米的“三不管”地块,这里经营着化工、建材、电器等各类危险品小作坊,进出人员复杂,脏乱差且有安全隐患,村民抱怨声不断。
大调研期间,嘉定区南翔镇与宝山区顾村镇的工作人员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建议,不断优化方案,加强管理,联手分片包干。从“三不管”到“一起管”,脏乱地块最终变身为两区接壤处的“城市绿肺”,成为绿意葱茏的林地景观项目“林动绿城”的一部分。
图为两区接壤处“城市绿肺”景色
兵器谱、暗访、换位体验……调研花样多效果好
要说起大调研中的“嘉定经验”,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在武侠的世界里,有一份“百晓生兵器谱”家喻户晓,“小李飞刀”“天机棒”……都是侠客们梦寐以求的绝世兵器。而在大调研中,嘉定的各路“大侠”也纷纷亮出自己的“神兵利器”:“三色心”“四色钉”“兵马部署图”……各自施展“独门武功”,为此,嘉定区大调研办公室工作人员还总结出了“十大兵器榜”,并加以推广。
比如马陆镇的“兵马部署图”,可谓明察秋毫,它设计制定了《基层单位“两个覆盖”进度一览表》,对相关单位每周统计企业(居民)任务数及走访完成率,每期简报通报走访进度,全面准确掌握全镇大调研推进情况;再比如嘉定工业区的“四色钉”采用不同颜色图钉标出房屋状态,包括未交房、未入住、自住房、出租房,全面掌控小区居民入住情况,做好大调研的基础工作。
图为嘉定工业区“四色钉”钉标房屋状态
看似简单的“物件”,却汇聚着基层干部群众“想做事,做好事”的实践和智慧。这一件件“神兵利器”的出现,无一不让调研工作事半功倍。
当然,“嘉定经验”远远不止这些。
章曦书记强调:“政府工作一定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多看、多听、多问、多想。”为此,嘉定30多个执法管理部门组织“微服私访”,以普通群众身份暗访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公共设施和生态空间等,开展换位体验察实情8700多批次。
在区中医医院,区卫计委领导临时“扮演”患儿家长,带着朋友小孩实地体验了一把儿科门诊。狭小的儿科候诊区内,仅有的20来个候诊座位,不仅要容纳患儿和家属,还要外加“行李”,已严重“超负荷”。此外诊室门口还簇拥着等待接诊的患儿和家属,现场显得十分嘈杂。这样的就医环境,让“患儿家长”感到十分“心塞”。不过,院方推出的“志愿导医服务”、“防流感免费中药茶饮”等服务,也让患儿及家长觉得暖心。
嘉定的调研就是这样,该肯定的予以肯定,该改进的必须改进,有问题不回避,能够当场解决的就当场解决,需要协商解决的,则详细记录在案,承诺带回去深入研究讨论后及时反馈。
用真心唤醒“沉默少数” 动真格解决重点问题
“截至11月底,嘉定区共走访调研对象368809户,收集问题91221个,问题解决率约92%。”嘉定区大调研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早在年初,章曦书记就提出:“对一些重点问题和对象,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搞清楚不罢休,采取蹲点调研、解剖麻雀等办法,找准问题关节点,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章曦也走访调研过不少困难家庭,发现无法自理的老人及残疾群体的生活困境,提出对全区的助残服务项目领域和困难弱势群体开展一次“蹲点深挖”,要挖出底数、挖出根源、挖出成效,“让城里的阳光,温暖弱群的心房,绝不能让一个人掉队。”
于是,为解决重残人群出行不方便、独居老人就餐困难、社区医院配药不全等问题,嘉定区相关部门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购买社会助残服务项目专题调研,已形成调研初稿。据悉,嘉定大调研大走访重点关注区内残疾人、重度失智老人家庭、失独家庭等弱势群体达36300余人次,并探索创建和完善弱势群体帮扶机制,将关爱送到“沉默的少数人”身边。
今年还是嘉定营商环境的提升年,当好“店小二”,打好“服务牌”成为嘉定大调研大走访的亮点之一。具体效果怎么样呢?有这么个例子,或可说明一二。
日前,我国首颗由商业航天公司独立自主研发及制造的高性能微纳卫星——“嘉定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二号丁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嘉定一号”是我国首个天基物联探测系统——“翔云”卫星星座的首发星,研发企业上海欧科微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就落户在嘉定南翔。
为何取名“嘉定一号”?欧科微航天公司表示,嘉定区无论是政策扶持、产业整合,还是人才引进、安家落户,都给予了他们很大帮助,特别给力,所以特地将首颗卫星命名为“嘉定一号”,以示感谢。对此,网友笑侃“营商环境好,企业帮你上天打广告!”
嘉定区区长陆方舟在调研手记中这样写道:“作为政府,我们不能仅仅坐在办公室‘等企业上门’,更要结合发展所需和企业所需,做到主动‘送政策上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想企业所想、解企业所困、助企业发展,为区域经济‘稳中求进’保驾护航。”
图为嘉定区区委副书记、区长陆方舟在企业实验室了解情况
记者了解到,在嘉定,除了相关职能部门组团“出诊”,现场“把脉”和解决增资扩建、企业环评等问题外,还对重点产业予以“特别关注”。比如,针对科世达华阳企业扩建用地问题,嘉定通过专题研究,满足了其102.33亩用地需求;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嘉定区大数据产融合作服务平台“大显身手”,让企业和金融机构“无缝对接”,帮助29家企业获得信用类贷款超2亿元……通过一系列调研走访,嘉定精准聚焦企业需求,将优化营商环境落到实处,将政策措施送到企业手中,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
对此,章曦表示,把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做好,营造“热带雨林”的良好氛围,让万物生机盎然,让嘉定的企业、产业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