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跑两会:有钱但“花不出去”,咋回事?
1月15日起,嘉定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区人大代表和区政协委员们齐聚一堂,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两会期间,嘉融媒记者聚焦热点话题、精彩建议和提案推出“‘00后’跑两会”系列报道。第三期,跟着小嘉记者团的“00后”记者李蓝玉,来看一份跟“钱”有关的建议。
随着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移动支付呈现井喷式增长。你出门会随身携带现金吗?还是理所当然地打开手机APP就付款了?移动支付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尴尬的局面。
“啊?怎么那家店是商家扫我的手机付钱,这家店要我自己扫码、输入金额付钱?搞不清楚到底怎么用手机付钱啊!”菊园新区宝菊社区的居民肖阿姨在小辈的建议下,第一次使用手机支付,却有点晕头转向。
“我没有智能手机,平时出门都是带现金,但有的地方找不开零钱,很麻烦。我就只能自己找零钱,有多少买多少。”居民金阿姨也颇为苦恼。
为此,区人大代表、菊园新区城运中心主任钱盈就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现金使用和拓宽宣传渠道的建议。“如今,不少收费场景以移动支付为主,甚至有的地方出现拒收现金的现象。”钱盈说,“我在与选区居民面对面沟通中,就听到了这样的声音,特别是老年居民。”
“部分医疗、出行、水电煤气等基本公共服务,以及普通生活消费等领域由原本的面对面线下场景逐步变为线上办理,有的甚至取消现场服务。”钱盈认为,这样的支付模式趋于单一化,老年人偏好的现金支付在现实场景中遇到困难:一方面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有移动支付的工具;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在新科技知识的获取上处于劣势,导致老年人购买时出现“支付难”“难购买”的现状。
甚至有少数支付机构打着“无现金周”“无现金日”的旗号误导消费者,引导顾客安装APP、关注小程序后使用移动支付,这种行为在实质上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
“像零售、水电气费等缴纳基本公共服务费用等老年人日常高频消费的场所,应该保留线下办理渠道。标识付款方式时,也要写明所有支付方式。而采用无人销售方式经营的场所应以适当的方式满足消费者现金支付需求,提供现金支付渠道或转换手段。” 钱盈建议,还应该建立针对老年人的友好支付机制来改善这类问题,并进一步开展老年人金融知识普及相关工作。
钱盈表示,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金融科技进步,为消费者带来更方便快捷的使用体验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差异性。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能够帮助老年人来适应社会的发展,是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作者:撰稿李蓝玉
编辑:武利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