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频道

打造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创新高地

从“网格”到“学府”,这家嘉定企业何以登上全国荣誉榜单?

来源:上海嘉定 作者: 浏览次数: 【字体: 浏览:

近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表彰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全国模范职工小家 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的决定》,其中,来自嘉定区南翔镇的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工会联合会(以下简称“新时达工会联合会”)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

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目前拥有职工3000余人,在上海、杭州、深圳、安徽都设有生产基地。面对如此庞大的职工人数,新时达工会联合会不仅有着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还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匠精神代代相承,经过数十年的努力,逐渐发展成为职工心目中的温暖之家。

图片

让工会的“神经末梢”及时触达

今年8月,电气生产部职工刘军的女儿查出双肾衰竭,经过医院匹配肾源、换肾手术等一系列的治疗,自费支出超过40万元,面对家庭年收入只有5万余元的窘境,刘军和家人一筹莫展。

工会小组长在日常交流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将信息传达给新时达电气工会主席王浩,他立即协调新时达员工医疗互助基金及时给付,同时向工会联合会申请因病致困特殊慰问金。不仅如此,就在三天后,新时达工会联合会在公司内部还组织发起爱心捐款活动,同事们都慷慨解囊,为刘军一家筹集了26500元的善款。

“非常感谢公司工会,不仅在物质上支持着我们,也在精神上也鼓励着我们,让我们对未来的生活更有信心。相信在这么多同事的爱心帮助下,我的孩子一定会好起来!”刘军在感谢信中这样写道。

如此快速的响应速度,得益于新时达工会联合会借鉴社会治理的网格化理念而设立的工会小组制。面对数千名职工,新时达工会联合会主席胡志涛打造了工会小组长负责制的工会工作网格,即在新时达工会联合会下设7个分工会,每个分工会按照人数设置工会小组长,分别负责20-30名职工,从而让工会服务像一张“网”般覆盖到每位员工。

“一位小组长其实就是一个工会服务小微化网格,他们是基层工会工作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第一时间掌握员工情况、反馈职工诉求。”胡志涛介绍说,除了帮助工会更快了解到员工需求外,工会小组长也相当于工会组织与职工之间的“连心桥”,让每位职工都能够直接感受到工会“娘家人”般的温暖。

“新时达学府”与品牌工作室

最近,质量部职工张俊峰下班之后有点忙。吃过晚饭后,拿上笔记本,张俊峰就早早来到会议室参加“新时达学府”的课程。上周是质量控制工具的课程,这周则是生产现场质量管理的内容分享。

除了线下统一培训外,“新时达学府”还推出云课堂,为职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库。“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工作需要,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学习,这种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效率和实际应用能力,每次听完课程都觉得受益匪浅。”张俊峰说。

成立于2021年的“新时达学府”,每个月都会针对企业上下不同群体的需求,推出众多类型多样、层级分明的线上课程,不仅为职工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更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经统计,通过“学府”的定向培养及任职考核,共有22名职工得到晋升、33名职工的岗级得到提升;在职称方面,5名职工获得正高级职称,21名获得高级职称、124名获得中级职称。

图片

除了通过开设“学府”助力新时达产业工人改革、全方位提升企业职工业务能力外,新时达工会联合会还不断探索打造品牌工作室,赓续“名师带徒”传帮带模式,让工匠精神代代相传。

“在技术研发方面,从初代的‘全国劳模’王春祥到第二代的‘上海工匠’陈伟,再到如今第三代的‘嘉定工匠’孙恩涛,以十年为跨度,老中青每一代都有不同的带头人,从而保持公司在前沿技术方面不会断代。”围绕先进个人,新时达工会联合会在南翔镇总工会的指导和支持下开设了“劳模创新工作室”“技师创新工作室”等品牌,对不同岗位、不同职能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类培养。

“名师带徒”传帮带的模式,也加速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以王春祥创新工作室为例,从成立之初的8人扩充至现有的33人,其中博士6名、硕士25名、本科2名;团队中有正高级工程师1名,高级工程师15名,其余11名都是中级工程师职称。“我们希望发挥劳模、工匠、技术能手、业务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现场讲座、项目实操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胡志涛表示。

而在胡志涛看来,此次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的荣誉称号不仅是对新时达工会过去努力的充分肯定,更是推动未来工作的强大动力。“今后,我们会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会组织建设,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促进公司生产经营任务完成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出新贡献。”胡志涛说。

a169c6966b9642119978d61e7c6ff63f.jpg

作者:撰稿奚柔
编辑:陈可欣(实习)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