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嘉定打击非法行医工作取得新成效新经验

日期:2015-03-04信息来源:上海嘉定 作者: 文字 【点击数:
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近年来嘉定区在区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通过不断完善 “打非行动方案”,确立了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的工作重点,落实了各方责任,加强了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形成整治合力。嘉定区卫计委作为牵头单位,加强组织领导,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工作举措,构建打非网络,建立了打击非法行医的八大长效机制。

资料图
记者:近年来,嘉定在打击非法行医工作中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的哪些成效?
区卫生计生委副主任许文忠:近年来,嘉定在打击非法行医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
领导重视,建立职责分明的考核机制。区政府将打非工作纳入街镇政府综合目标考核、文明单位(村居委)和卫生街镇考核内容,对发生无证行医致死事件实行一票否决制;纳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和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指标;区卫计委将无证行医排摸工作纳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考核内容;各街镇政府也将此工作列入对村居委的工作考核。
整合资源,构建上通下达的网络机制。为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整治合力,在全区范围内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区、街镇、村(居委)“三级”管理组织,区卫生监督所(卫监分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监督联络站)、社区综合协管员“四级”打非网络,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整个网络的枢纽,配备专(兼)职卫生监督助理员,纵向与区卫计委卫生监督所衔接,横向与街镇综治办协调、沟通、联络;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卫生监督机构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居委为基础”的一体化管理网络。
纵横贯通,推行立体交叉式的联动机制。为了构筑交叉立体式的打击非法行医工作机制,我区建立了“跨省联动”,“垂直联动”,“横向联动”的打非联动机制。一是跨省联动。我区通过跨省打非联动平台,与江苏昆山卫监机构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和联动机制,依法查处跨省雇佣医托的医疗机构;与安徽省卫生计生部门建立常态联系制度,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非法终止妊娠等行为,今年以来共接到案件线索4起,查处了非法人流案件2起,罚款4.32万元,没收非法所得1.1万元。二是垂直联动。注重与市卫监机构沟通;加强与街镇协调,建立健全无证行医基层排摸上报和通报反馈制度,定期召开街镇工作例会,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形成区镇联动。三是横向联动。区卫计委每月将取缔无证行医名单和二次以上处罚情况向街镇、房地、公安等部门通报,形成部门联动;与周边的宝山、普陀、青浦等兄弟区县,共享“打非”信息,实现无缝衔接,形成区区联动。

资料图
拓宽思路,创新高效率的执法机制。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执法工作,我区将打击无证行医和整治“医托”纳入城市综合管理“大联勤”;建立了错时执法制度,开展双休日执法、夜间执法;建立了医疗单位的通报机制,一旦发现有无证行医、“两非”等线索,及时通报处置,今年以来区中心医院、妇保院等均有信息通报;实行投诉举报分级管理、24小时值班制度,提高了举报案件处理时效;在执法过程中,依靠公安部门的力量,采取快速处理机制,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情况下,当天进行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送达、陈述申辩和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提高了行政执法效率及行政处罚办案率,提高法律威慑力。
多措并举,完善全方位的宣教机制。在无证行医反复回潮、外来人员集聚地组织开展医疗知识宣传及义诊服务等活动;在医疗机构设置打击“医托”的警示牌、宣传版面,提高市民的正确就医意识;制作宣传折页和《告房屋出租者书》,发放到被取缔的无证行医者及其房东手中;邀请区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参与,及时报道卫生执法动态。
部门配合,健全行政与司法衔接机制。2009年最高院对非法行医罪《司法解释》出台后,区卫计委、公安局、检察院对行刑衔接的工作流程、文书要求进行了梳理,完善了《查处“非法行医”行政与司法衔接制度》。区卫计委定期向公安部门通报二次行政处罚以上人员名单,会同公安、联勤等各部门都对重点对象进行监控,加大了对无证行医行刑衔接力度,2009年以来共实施行刑衔接72人。
有奖举报,实行全员动员的奖励机制。嘉定区率先实行无证行医有奖举报制度,通过报纸、网站、邮箱、微博、宣传资料等不同渠道和形式,公布无证行医举报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各街镇也推行无证行医排摸、查实奖励制度。
疏堵结合,形成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采取堵疏结合、标本兼治的方法,在流动人口多、外来务工人员密集区域增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外来人员的就医实行优惠政策,由地方政府提供经济保障,享受与当地村民同等的减免门诊诊疗费、基本药品“零差价”等待遇,为外来人员提供及时、连续、优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资料图
记者:2014年在打击非法行医方面有哪些突出做法?
区卫生计生委副主任许文忠:去年,区委、区政府把打击非法行医工作纳入村居管理和人口规模综合调控工作,各街镇政府和行政村、居委都十分重视,进一步完善了排摸机制和奖惩措施。成立两年的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队伍,在各街镇的打非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卫生计生与公安、联勤、各街镇的联动机制运作良好,严厉打击了非法行医行为,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依托“大联勤”, 实现“打非”工作常态化。我区将非法行医、医托行为的行政管理工作内容纳入城市综合管理联勤工作体系以来,“打非”工作基本实现了“重心下移、力量增强、覆盖面扩大、难点得到突破、执法内涵延伸”的工作目标,具体表现为“二个改变一个提升”。一是改变工作时间,“打非”工作从过去临时召集进行突击整治转变为如今的全天候、常态化、制度化的联合行动,工作时间也不再局限于“8小时”之内。二是改变工作模式,各执法部门互为支援,互为补充,模糊管理边缘,消除管理盲点,实现了“联体指挥、联合管控、联动处置、联手监督”新型监管模式。三是提升工作效果,改变了过去各部门处理应急事件和棘手问题执法时各自为政、权限和人员不足等现象,形成了各职能部门的力量相互叠加、业务相互学习、信息相互通报、执法相互补充,显现执法“1+1>2”的效应。
二是培育典型,探索建立“零无证行医村”。为积极探索“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我区以江桥镇太平村为试点,探索建立“零无证行医村”。今年我区研究制订了“零无证行医村(居)”标准,通过2014年打非工作方案下发各街镇、村居,要求各村居努力建立长效防范机制,积极创建“零无证行医村(居)”。
三是延伸网络,建立卫生监督社区联络站。为探索卫生监督长效管理模式,进一步夯实卫生监督基础工作,延伸卫生监督体系触角。2013年区卫计委联合街镇政府,率先在嘉定新城(马陆镇)各村居社区成立“卫生监督社区联络站”。一是健全网络,建章立制,扎实基层卫生监督网底。通过建立各村(居)委的卫生监督社区联络站,成立站点联络员和志愿者队伍,建立卫生监督分所监督员与社区联络站定点联系机制,健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实现了“政府、部门、社区”一体化的卫生监督管理模式;二是职责明确,流程清晰,确保站点工作有序开展。编发《卫生监督进社区联系手册》,明确卫生监督社区联络站和卫生监督分所联络员各自的职责、工作内容、工作记录要求。三是措施有力,实施得当,发挥社区管理前哨作用。对外来人员实行“户籍登记管理制度”,统一填写《来沪人员信息采集表》,对出租私房内居住人员实行统一管理;通过社区联络站协管员日常巡查,掌握第一手准确可靠的信息;同时,及时掌握各社区、村居委的无证行医、无证公共场所等卫生监督信息,确保卫生监督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四是借力“村(居)管理”,落实无证行医整治目标。2013年11月14日,嘉定区召开的加强和创新村居社会管理工作大会,力争用3到5年时间使村居社会管理工作取得新突破,形成由“整治”到“管治”、再到“善治”的转变。嘉定区成立城市和农村社会管理两个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社会管理目标责任手册》及《社会管理评级指导意见(试行)》,打击非法行医工作被纳入社会管理等级评定考核指标。区卫计委借助区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结合《上海2014年平安建设实事项目——继续加强“城中村”社会管理、消除各类隐患工作方案》的要求,确定重点整治区域,锁定了无证行医整治基数,明确了年度整治目标,并分解落实到各街镇。通过区卫计委、区卫计委卫生监督所、相关成员单位及各街镇、村(居)的共同努力,2014年全面开展无证行医治理工作,截至10月底,农村地区共清理无证行医点116个;城市地区共清理无证行医点23个;针对13个“城中村”中锁定的14个无证行医窝点,1-10月份共开展监督检查105户次,行政处罚5户次,移送公安1人。

资料图
记者:近年来,嘉定在打击非法行医工作中取得哪些成效?
区卫生计生委副主任许文忠:近几年来嘉定保持了“打非”的高压态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是无证行医数量明显下降,无证挂牌经营基本消失。随着我区“打非”力度的不断加大,通过健全基层“打非”网络,完善无证行医发现排查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已形成综合整治局面,无证行医排查数、监督检查数、行刑衔接数逐年增加,无证行医的取缔数、立案数、投诉举报数明显下降。
其次是无证行医“钉子户”不断拔除。截至2014年10月底,全区行政处罚二次以上的无证行医162人,除已被移送司法机关的77人外,大多数已另行择业或离开上海。
再次是无证行医行刑衔接数量持续上升。我区的行刑衔接工作在卫生、公检法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不断完善行刑衔接工作机制,保持打击高压态势,因无证行医追究刑事责任的共计56起,对无证行医者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资料图
记者:嘉定的非法行医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面对非法行医,市民应该怎样做?
区卫生计生委副主任许文忠:目前嘉定区非法行医的主要形式仍然是“无证诊所”(即黑诊所)、“游医”为主,对外开展诊疗活动,主要是补液,医疗风险很大。与此同时,“义诊推销”、“健康体检”、“医疗咨询”、“免费理疗”、“医疗美容”等新的非法行医形式也开始出现。虽然非法行医窝点明目张胆挂牌经营的现象已经基本消失,大型的牙椅、超声仪、规模较大的药库都已经很难查见,但是非法行医者通过老乡介绍、电话预约、送药上门、诊药分离、利用电信设备、交通工具等手段来规避卫生行政执法,使打击非法行医难度逐步加大。
对此,市民应首先要依据“六无”辨识非法行医。
1、无证:开办医疗机构行医,必须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依法悬挂于明显处。非法行医者不能提供有效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2、无固定地址:经常更换经营地址,场所隐蔽。
3、无正规设施:医疗设施简陋,有的混杂在居住生活区(厨房、睡房等),就医环境恶劣。
4、无正规诊疗时间:诊所时间不确定,多在夜间开业。
5、无诊疗依据:不写病例,不开处方,不提供收费凭证。
6、无合法药物来源:使用药物无包装,无使用说明书,药品来源不明。
其次是增强自我防范意识,不轻信非法行医者的宣传,不贪图所谓的优惠,患病一定要到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接受诊治。
再次是不出租房屋给非法行医者,不给违法分子有藏身之地。
最后,发现非法行医后及时向卫生监督部门举报,如在非法行医点遇到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况,请及时拨打110。

资料图
记者:嘉定在打击非法行医工作中取得了哪些经验?目前整治非法行医工作的难点在哪里?
区卫生计生委副主任许文忠:取得经验除上述八大机制外,我们还总结了六句话来概括:防范要充分依靠群众,实施群防群治;打击要卫生主动靠前,牵头部门联动;行动要各个部门参与,形成打击合力;常态要地方政府重视,加强属地管理;巡查要依托村居管理,监控重点人员;处罚要实施行刑衔接,保持高压态势。
工作难点主要有:1、无证行医者规避手段日渐增多。目前我区的无证行医由明变暗,游医现象突出,很难查到大量药械,违法成本低,打击难度大;2、取证、处罚困难。主要表现“四难一低”:调查取证难、行政处罚难、行政送达难、强制执行难、罚款到位率低。《行政强制法》实施以后,“取缔”不再作为强制措施,使行政执法成本增加。3、无证行医者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管困难。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证行医者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来源比较容易,缺少有效监管手段。4、医疗保障机制不完善。随着大量外来人员来沪,全国联网、异地结算的医疗保障结算机制未能形成,外来人员在沪就医无法开展异地结算。

资料图
记者:下一步嘉定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区卫生计生委副主任许文忠:下一步我们要把打击整治转向防范管理。我们打击无证行医到了一定数量后,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到防范上去,要防范赶走的无证行医人员又回来、防范在别处被行政处罚的人员跑到我们这里来,也就是要防范“回潮”、防范“外来输入”。下一步,在这几个方面努力突破。
1、黑名单制度和约谈制度的实施。这是对现存无证行医人员的控制和约束,是属于堵的有效措施。从徐行镇的约谈、马陆镇的外来人口管理来看,这两个制度应当是现实有效的,关键是看如何落实。
2、整治黑广告,改善整体环境。黑广告主要是指贴在城市、农村墙上的“超声、人流”等广告,大多数属于两非内容,也有一些“红十字”、“镶牙”标志之类的。有这些黑广告的地方,往往有无证行医,下一步打击非法行医要加强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对这些地方加强排摸,同时及时清除这些黑广告,改善我们打击无证行医的整体环境。
3、加强宣传引导,创造有利的防范环境。下一步在宣传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投诉举报的渠道,同时要把查实奖励适度提高,吸引市民积极参与打击非法行医的工作。同时要开展无证行医危害的宣传,加强市民正确就医的引导,使市民、外来人员不敢、不想到无证行医处看病。
来源:《嘉定报》
分享到: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