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古猗园、上海豫园、上海醉白池、上海秋霞圃、上海曲水园五大古典园林和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首届长三角古典园林文化论坛在南翔圆满举行。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崔丽萍、区政协副主席高雷平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
论坛以“古典园林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为主题,荟集古典园林领域、建筑遗产保护、民俗学研究、非遗传承与保护以及长三角地区的古典园林代表等知名学者和业界专家,围绕古典园林保护理论探讨、古典园林保护实践研讨、古典园林文化相关探究、古典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古典园林的运营管理、古典园林与人力资源建设六大议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展开高峰对话。
论坛首日,分为论坛开幕式和专家报告两大议程。开幕式上,《古猗园志》首发并向相关人士及市民代表赠书。同时,还举行了古猗园与华东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合作的研究基地揭牌仪式。李松和崔丽萍共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基地”正式落户古猗园揭牌(见上图)。这是古猗园与科研院校合作的又一次有力尝试,实践产学研政相结合的文化发展路径。专家报告阶段,共有14位专家进行发言,其中上午为主旨报告,下午为主题发言。既有理论层面的深度研讨,也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分享。
论坛上各路专家频出高论,李松指出,私家园林总被认为和财富有关,但其实园林不是彰显财富的地方,而是展示文化和意境的场所。当古典园林由私密转向开放之后,已变为了公共文化空间,文化价值全面体现。论坛上,各路专家各抒己见,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民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认为,园林景观叙事目前得到的关注度并不高,古典园林应学会用文化景观来“叙事”,提高文化品位,并增强其持续的影响力。他以古猗园为例,认为园中值得大书特书的江南故事、上海故事和红色故事比比皆是,应该加以系统分析、整理,确定讲述方向,给市民带来更多的精神享受。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文化处(非遗处)处长杨庆红指出,在45公里长的滨江岸线上,是否也可再造一些小型江南园林,为市民创造更加灿烂的审美意境和文化氛围。民俗学专家认为,叙事是景观的灵魂。园林景观叙事目前得到的关注度尚不高,古典园林应学会用文化景观来“叙事”,提高文化品位,并增强其持续的影响力。古猗园中值得大书特书的江南故事、上海故事和红色故事比比皆是,应该加以系统分析、整理,确定讲述方向,给市民带来更多的精神享受。长三角各地名园的管理专家也纷纷发表独到之见。
在考察中,与会专家从营造法式、铺地纹样、叠山理水等方面实地调研,为古典园林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提出了独到见解。首届长三角古典园林文化论坛以古典园林为文化母体,搭建了长三角交流对话的新平台,为传承江南文化,讲好上海故事提供了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