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WC1309000-2025-63 | 发布机构: | 区教育局 |
生效日期: | 2025年08月21日 | 文 号: | 嘉教办〔2025〕85号 |
关键词: | 主题分类: | 嘉教办 |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局
嘉教办〔2025〕85号对区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25-143号提案的答复
陈剑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政产研学协同推进嘉定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政府主导,政策引领与资源整合”的建议
您提出的“政府主导,政策引领与资源整合”的建议,与我区当前由区数据局、区财政局统筹,制定区域信息化专项经费政策,整合教育资源,支持城市数字化建设,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机制高度契合。
(一)已有举措与成效
一是用好信息化专项经费,加强基础环境建设。区财政、区数据局、区教育局每年统筹安排专项资金添置设备、建设信息化项目,保障人工智能教育的推进深化。发文《嘉定区推进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5—2027年)》(嘉教〔2025〕16号),明确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的目标及重点任务。制定《嘉定区新开办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标准化建设新开办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实现场景应用环境智能化、集成化。2024年已统筹规划完成35所中小学校园网络升级改造,有线网络核心主干带宽达万兆、核心层至汇聚层间实现万兆互联,完成所有公办中小幼学校视频监控和电子围栏全覆盖,提升网络运行及智能化安防能级,建设人工智能体验、探究、实践的现代化空间。
二是整合教学教研资源,实现资源优质均衡。区域教学资源中心成功打造,筹集分享名师课例、教研案例等视频资源,遴选汇聚教案学案、课件微课等教学资源,智教融合积极探索,22所学校试验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辅导三个助手应用,围绕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等学科,开展资源筹集、集中研讨、案例征集。建成区“数智嘉教育”数据中心平台,上架23个应用,形成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学校管理三大主题数据库,开发AI智能体30个,基本实现教育系统基础数据、重要教学应用优质共享。
(二)后续努力方向与目标
一是多元引入资金渠道,优化资金分配结构。保持信息化(人工智能教育)专项资金设立,加大经费投入,重点支持课程开发、设备采购、师资培训,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形成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机制。优化经费的分配结构,实行“基础保障+项目试点”双轨制,对示范校、标杆项目实行“先建设后奖补”,确保资金使用效能。
二是统筹建设平台系统,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区教育局统筹建设智能环境,区建校用平台系统,开源节流,提高财政经费使用效益。改造45所中小学有线网络,及3所中小学无线网络,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有线网络万兆互联。搭建“数智嘉教育”本地化算力节点,开发低代码平台,打造一站式嘉定基础教育智能应用超市。建设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实现全区教师在线备课、课堂观摩、数据共享,拓展教研场景的广度和深度,支持数字应用创新实践,教师成长一师一档案。
二、关于“产业界参与,提供实践平台与行业指导”的建议
您提出的“产业界参与,提供实践平台与行业指导”的建议,与我区当前结合产业特色,推动校企合作,强化赛事引领,促进教育与实践结合的工作思路高度一致。
(一)已有举措与成效
一是立足AI产业发展,精准掌握人才培养。强化校企合作与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广,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25年5月,推动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成功落地嘉定区首个“AI训练师”考点,并顺利完成首批549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依托“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深化与优必选等人工智能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形成“政策落地—人才孵化—产业升级”的全链条服务生态。积极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嘉定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对获得人工智能领域技能等级证书的企业和院校给予30%成效补贴,有效增强产业人才供给能力。
二是强化AI赛事引领,打造技能成长平台。坚持以技能竞赛为重要抓手,在区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设置人工智能相关竞赛项目,广泛动员职业院校师生和企业职工参与。积极组织参加市级及以上AI领域赛事,持续深化“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用”机制,营造技能成才的良好氛围。依托“AI训练师”社会化评价机构考核点,面向在校学生、企业职工及社会从业人员,规范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评价服务。通过赛事活动与技能评价双轮驱动,有效构建智能制造领域高技能人才集聚高地,为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二)后续努力方向与目标
一是研发多元特色课程,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借助企业的力量,开发“AI+学科”“AI+工程”等校本特色课程,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课后服务、社团活动、研学实践等育人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技能。精品辐射层面,研发“AI+X(交叉学科)”“AI+科创”精品课程,通过选拔或学校推荐形式,组建区域学生人工智能社团,以项目化形式开展探究学习,形成相关成果或作品,为区域发展储备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孵化“新工科融合”课题20个,推动新兴技术与传统学科交叉融合。
二是深挖校企技术协作,提供多元成长空间。协同嘉定科技企业,深挖优势资源,积极搭建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孵化平台,提供多元的创新成长空间。分批安排学生深入人工智能、新能源、智能制造等行业的头部企业,实地参观研发实验室、生产车间等,近距离感受前沿科技的魅力。结合企业技术特点,开展“企业命题、学生解题”等竞赛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协同区科委、区数据局等部门,持续深化X-GAME竞赛平台作用,将赛事与“雏鹰杯”等更紧密结合,支持扩大赛事覆盖面,设计更具吸引力的新能源、绿色城市主题实践课题,发掘培养“小院士”级别人才,为区域数字与绿色可持续发展储备未来力量。
三、关于“科研机构助力,开展前沿研究与师资培训”的建议
您提出的“科研机构助力,开展前沿研究与师资培训”的建议,与我区当前依托科研引领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究,加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构建递进式培养体系的目标任务高度契合。
(一)已有举措与成效
一是开设科研专题讲座,组织科学研学活动。依托中国科学院顶尖科研力量,系统构建“大咖进校园”常态化机制,每月邀请院士、研究员等开展专题讲座。近五年累计举办涵盖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大咖讲座”56场。开启“研学星图”计划,组织学生走进科学院开启院所研学与课题联动,足迹遍布全国8个省份,点亮了数十个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的“星”。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外八字脚纠正提醒装置”、“视障人群公交出行语音指引装置”等数十个课题研究,多项课题申报专利。
二是健全教师培养机制,加快提升教师数智素养。落实常态培训机制,组织学校信息化分管领导每年4次区级专项网络安全及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每年至少2次区级人工智能课程培训,其他学科类教师每年至少2次区级智能应用能力培训。依托学区集团研训教共同体建设,成立市、区、学区集团、校四级研修共同体,持续开展专题讲座、课题指导、跨学科学习等学习培训和专题研修,促进教师本体知识的学习理解,共享人工智能工具的应用技巧。
(二)后续努力方向与目标
一是聚焦企业产业赋能,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区科委、科协将聚焦“三大产业”以及科研院所丰富的人工智能科普资源,加强孵化和政策支持,继续认定一批市、区级科普基地,增强人工智能科普供给能力,为全区人工智能教育积极贡献力量。发挥现有各类科普阵地的作用,与区内中小学联动,在全国科普月等重大科普活动期间,面向青少年等群体,提供形式多样的前沿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活动,持续提升学生的科普知识和科学素养。
二是实施全员通识培训,强化教师应用能力。每年组织全区教师集中开展信息技术2.0、人工智能技能培训,组织一批教师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基地现场教学,参与“AI+工程”实操研修,提升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开展“种子教师”培养,从信息科技(信息技术)、科学、数学等学科遴选有兴趣、有基础的教师,纳入“四维五阶”培养计划,统筹开设通识类、应用类、研究类等进阶式人工智能师训课程,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关于“学校为主体,深化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建议
您提出的“学校为主体,深化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建议,与我区当前依托高校专业能力,探索教学改革,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帮助学校创建人工智能教育校本特色等目标路径一致。
(一)已有举措与成效
一是推进人工智能课程,打造特色应用场景。深化教学改革,普及人工智能课程,覆盖全区小学四年级、初中七年级,每学年30课时,将“生成式人工智能”“AI算法”等基础内容融入其中,为学生奠定人工智能知识基础。依托科创集散地构建人工智能特色课程,研发了适合不同学段的AI教育内容,包括图形化编程基础课、Python编程与物联网应用课以及AIGC创新应用课等。引入前沿技术,将大语言模型、智能图像生成等新技术转化为适合中小学生的学习内容,打造“擎课堂”数字学习平台,建设包含编程、智能语音等领域的体验课程。
二是助力学校特色创建,共研课题破解难题。上师五实验学校联合上师大,创新“人工智能+劳动”校园场景应用,搭建智慧种植舱、数字气象站、远程研讨室、一平米博物馆XR体验中心等,成功创建上海市数字化转型重点场景示范任务揭榜挂帅。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参与华师大国家级重点课题《数字教育背景下教学范式创新研究》,聚焦课堂教学问题域、师生科研问题域、实践活动问题域和学校管理问题域,通过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域中的实际难题。
(二)后续努力方向与目标
一是拓展高校合作范围,搭建完整培养体系。探索科研成果转化为中小学课程的有效路径,开发分层递进的人工智能教育内容,如小学阶段的编程启蒙、初中阶段的算法思维培养、高中阶段的应用项目开发等。深化“双师制”培养模式,招募高校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担任科创辅导员,定期进驻人工智能实践基地、实验校指导学生项目;建立优秀学生“高校研学计划”,组织学生定期参与高校实验室开放日活动,接触前沿科研环境。
二是构建多途径教研路径,支持教师研究实践。继续深化利用大学资源,围绕大学工程技术、人工智能等专业优势,探索大学引领下的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聘请高校教授、企业工程师等担任“创新导师”,并遴选区内的学科名师成立区中小学生创新素养的研究中心组,从区级、学区集团、学校等三个层次,定期开展联合教研与教学分享,开发创新素养培育的教学资源库,共建开发基于学校“普及、选修、社团”的课程模式的人工智能课程群。建立跨学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名师工作室,选拔和培养一批创新素养培育的骨干教师,每学期至少组织开展一次研讨交流活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局
2025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