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3/4/14 10:38:34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频道

70万人次齐参与,团结一心“送瘟神”!

来源:上海嘉定 作者: 浏览次数: 【字体: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嘉定镇街道西大街172弄,系清末官员唐绍澜的故居。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里也是原嘉定县血吸虫病防治站的旧址。

西大街172弄.jpg

西大街172弄

历史上,嘉定人苦血吸虫病久矣。解放前,望新泉泾的柴塘村,全村12户有14人死于血吸虫病,其中有4户人死户绝。解放后,经查明,全县23个公社及县属镇,仅华亭、曹王、唐行3个公社为非流行区,其余20个公社(镇)213个大队中,有192个大队流行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虫卵顺血流进入肝脏或逆血流穿过肠壁随粪便排出,入水后孵化为毛蚴,侵入钉螺体内发育繁殖,成为尾蚴,尾蚴自螺体逸出后,钻入人体或畜体发育为成虫,便发生血吸虫病。病情严重的患者,腹部膨大如鼓,死亡率很高。

解放后“灭瘟神”运动开始了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原嘉定县中医医院离休干部王汉田回忆道,当时嘉定约有40万人口,其中30多万人患有血吸虫病,情况十分严重。为了百姓的健康,1951年,嘉定县成立血吸虫病防治站,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嘉定的“灭瘟神”运动正式开始。

嘉定县血吸虫病防治站.jpg

嘉定县住血吸虫病防治站

“由于嘉定大部分河浜都是疫水,农民种稻又必须下田,单纯的药物治疗,根本无法切断‘治疗后再复发’的恶性循环。”据王汉田所述,“灭瘟神”运动起初的效果并不理想。

1950年1月,在嘉定的二十军直属司令部卫生队开始为二十军指挥员治疗血吸虫病.jpg

1950年1月,在嘉定的二十军直属司令部卫生队开始为二十军指挥员治疗血吸虫病

1957年,当时血防站的领导陆凤奎等人联合起草了一份表达灭螺主张的意见书,报送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他们对当前重治疗、轻预防的现状表示异议,提出了‘防重于治’的主张。”让人喜出望外的是,中央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建议。

1958年,嘉定县委成立消灭血吸虫病指挥部,由县委书记挂帅,县长亲自指挥。“在当时经济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抵抗‘瘟神’全靠人海战术。1平方米有几百个钉螺,要一个一个铲土,埋到地里去。当时共调动了70万人次参与灭螺。”王汉田告诉记者,这一次灭螺,河岸铲土、开潭土埋钉螺共360多万平方米,并在部分河浜进行药物喷洒,捕捉钉螺1136.8公斤。

党员干部带领群众与疾病作斗争

“防治工作一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后因一些干部存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搞血防工作与农业生产有矛盾,说什么‘生产季节性强,脱了时令要影响产量的’。”当时,王汉田正在朱桥卫生院参与血防工作。

当年流行办学习班,通过学习班,干部们统一了思想:“搞好血防工作靠群众,群众要靠干部带领。我们要发挥好党员的作用,教育群众自己起来和疾病作斗争。”

1965年,嘉定县爱国卫生运动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召开.jpg

1965年,嘉定县爱国卫生运动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召开

当时,大部分老百姓文化程度低,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并不深,对于防治工作甚至还有消极情绪。为了让他们积极响应,自觉投入行动,每次行动之前,党员干部都会召开动员大会。

“我们邀请受害百姓上来讲述家里的情况。像当时,朱桥利民九队李家桥共8户人家,解放前死于血吸虫病的就有12人,1户死绝。一名叫李敬堂的社员,他家一共4口人,到解放时,只剩他一人了。”王汉田说起了当年的一个民谣:“小小李家桥,贫病苦难熬,5户外出躲,2户饭来讨......”通过这些具有说服力的动员大会,渐渐地,老百姓不声不响,拿起铁锹到河边灭螺去了。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农村实行粪缸集中.jpg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农村实行粪缸集中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嘉定钉螺全部被消灭,共治疗血吸虫患者21.55万人次。1979年9月,嘉定成为上海市第一批消灭血吸虫病的3个县之一,年底,嘉定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被中共上海市委血防领导小组授予“血防红旗单位”称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嘉定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变化。“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嘉定从传染病肆虐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从仅能应付一般常见病到能处理疑难杂症,我目睹了这60年来嘉定的变化,相信未来嘉定人民生活会更加美好!”王汉田激动地说。

111二维码.jpg

文字:席凌燕,视频:李佳祺,编辑:徐宇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