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3/4/14 10:38:34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频道

向全球竞争制高点发起冲锋!不平凡的“上海制造”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路

来源:上海嘉定 作者: 浏览次数: 【字体:

传奇背后,是一部上海制造业波澜壮阔的创业史、转型史、发展史。

走进香樟林立的闵行江川路,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有着“四大金刚”之称的上海电机厂、汽轮机厂、锅炉厂、重型机器厂在这一区域拔地而起,世界上第一台1.2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等一批“大国重器”诞生,挺起了新中国的“工业脊梁”,也种下了上海装备制造业的种子。

上海制造的荣光远不止于此。

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红极一时的“三转一响”,到如今的大飞机、豪华邮轮、燃气轮机……上海制造创造着一个个时代传奇。传奇背后,更是一部上海制造业波澜壮阔的创业史、转型史、发展史。

如今,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上海制造,正瞄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向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发起冲锋。

(一)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这个全国工业门类齐全、配套生产能力较强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承担起国家使命。

当时,电能与动力是重建工业和居民生活的重要基础,国家把这一重任交给了上海,“四大金刚”就是那时陆续建设起来的。当年流行着一句话叫“到了上海不去闵行,等于没有到过上海”。闵行作为上海重工业基地,为中国的机电和电能动力书写了浓厚一笔。

但对当时的上海而言,乃至改革开放后的前15年,上海工业影响力是属于轻工和纺织的。原上海市经委一位老领导说,解放后上海轻工凭借原有基础,以及计划经济时期所实行的低价调拨原材料,产品由国家定价、统购包销等政策,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老三件”为代表的轻工业,以及有着深厚底蕴的上海纺织业飞速发展。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市民抢购上海牌手表的盛况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上海轻纺迎来又一次春天。

1981至1985的“六五”期间,上海把消费品生产放到重要地位,积极发展食品、纺织品和其他日用工业品的生产。轻工和纺织业持续发力,成为上海的两棵“摇钱树”。

一组数据显示,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历史的上海手表厂,1958至1990年的32年间,共生产机械表1.67亿只,实现利税超百亿元;自行车业同样“转”出一片天地,1949年上海自行车年产量只有4373辆,新中国成立后至1990年,以“凤凰”“永久”为代表的上海自行车累计生产了9810万辆,占全国自行车社会拥有量的四分之一。

纺织业更是力拔头筹。

从近代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40余年间,纺织业堪称上海的第一支柱产业,又被亲切称为“母亲工业”。巅峰时期,上海纺织曾吸纳了55万人就业,上棉纺锭曾经占全国棉纺锭总数“半壁江山”。一个城市,有规模如此大的产业,数量如此多的产业工人及家属,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直至二十世纪80年代末,上海纺织工业仍雄踞上海第一支柱产业,产值、利税一度占上海工业的三分之一,出口创汇曾经占全市四分之一。

然而,高速发展背后,危机正慢慢逼近。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随着时间推移一些产品已经不适合新时期市场需求,原来的优势逐步消失。反观兄弟省市,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之大、发展速度之快,超乎寻常,有些原来畅销的上海货,有的已不吃香,有的甚至在市场上难占一席之地。比如,上海的手表产品,由于品种单调、变化不快,高档产品比不上进口货,中低档产品竞争不过深圳等地的组装表,上海表业由“摇钱树”变成了“苦菜花”。 但上海轻工业在那个时代创造的辉煌,为上海后来的工业转型积累了资金。据统计,在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带动下,1949年至1990年上海轻工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31亿元。

第一支柱的纺织业,也在1990年前后呈现“老化症”“衰退症”。原上海市纺织集团党委书记朱匡宇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1992年上海正处在历史发展转轨的交汇点上,传统产业如纺织嬗变,新兴产业如汽车等加速兴起。是年12月4日,纺织系统召开干部大会,喊出了“第二次创业”的口号。

1998年全国纺织压锭1000万,上海敲响第一锤

“壮士断臂”,1998年1月23日,全国纺织业压锭1000万的第一锤在上海敲响。年末,上海纺织集团的棉纺锭从1992年的220万锭减到100万锭以下。棉纺织占全行业产值、利润比重大幅度下降,实现大规模优胜劣汰。到2003年末,纺织在岗职工锐减到7.88万人,实现了40多万下岗职工安全大转移。这样大规模的有序退出,在上海乃至全国纺织业,都是史无前例的。

1995年上海市纺织工业局欢送空嫂

“母亲工业”的巨变,也掀开了上海工业的新篇章。

(二)

当轻纺风光不再,上海工业的出路在哪里?

其实整个二十世纪80年代,上海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后卫”,随着工业经济效益下滑,甚至出现一些悲观声音,有人认为“大上海要沉没了”。

1991年11月20日,或许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天,但对未来的上海制造而言意义深远。

那天,上海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工业产品发展战略大讨论”启动,围绕上海工业发展重点,找差距、寻出路。参与那次讨论的一位上海市经委老同志感慨,上海工业要振兴,就必须使工业部门和企业领导解放思想。大讨论激发出一种“夺回声誉”的竞争意识。

同时,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鼓舞下,1992年12月的上海市第六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轿车、电子和通信、电站设备、钢铁、石油和精细化工、家用电器”为“八五”时期上海工业的发展重点。从此,上海大力发展工业六大支柱产业的序幕拉开。

这样的战略抉择,当初看似乎有点超前。除钢铁、石化外,其他几个都比较弱。1990年汽车工业产值27亿元、电子信息设备12亿元,电站设备17亿元、石油和精细化186亿元、钢铁216亿元、家用电器83亿元。但用发展的眼光看,这六大产业相比其他工业行业有几个显著特点,即发展前景好、产业相关度较大、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和产业规模、有较快的增长速度。

其实,提出这六大产业上海也是有底气的,每个产业都有当时全国最大项目或企业做支撑,就差“举旗定向”集中发力。

石油和精细化工领域,当时上海石化早已名震全国。1972年2月,由毛主席亲自圈阅,经周总理批准,我国引进了四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其中一套化纤设备落户上海金山。历经3年奋战,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上海石化总厂形成年加工原油250万吨,年生产乙烯11.5万吨、合成纤维10.2万吨、合成纤维单体10.83万吨的能力,成为我国当时最大的现代化石油化纤生产基地,可每年向全国人民提供人均1米的化纤织物原料。

上海石化一期建成后可每年向全国9亿人民提供人均1米的化纤织物原料

时至1992年,上海石化已先后完成三期建设,其中二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原油利用率提升至43%,年增合成纤维原料20万吨,每年向全国10多亿人口提供的化纤织物原料增加到人均3米,终结“布票”时代。

当时,上海也有全国首批汽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虽然那时轿车年产只有1.8万辆,却被排在六大产业之首,彰显了上海当时的战略眼光和坚定决心。

1991年桑塔纳轿车产量达到1.8万辆,中国第一

曾任上海市经委副主任、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总经理的陆吉安说,当时到上汽上任后,市领导交办的首要任务甚至唯一任务就是桑塔纳轿车国产化。至1995年,桑塔纳轿车国产化率从开始的2.7%提高到近90%。短时间内,上海轿车工业向前跨越几大步,成为六大支柱“领头羊”。

在六大支柱的战略指引下,早在50年代就崭露头角的闵行“四大金刚”,通过新一轮技术引进和再创新,带动电站设备能级不断进阶;钢铁领域的宝钢,加速向全球一流追赶……

进入90年代后,六大支柱产业的崛起深刻改变了上海工业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使上海制造开始从初级加工为主的劳动资源密集型,向以深加工为主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转轨,奠定今日上海制造深厚的基础和基本格局,也助力上海实现了从“后卫”向“前锋”的转变。

到1994年时,六大支柱产业产值突破1600亿元,占全市工业半壁江山。

六大支柱并非一成不变。后来,生物医药替代家用电器;电站设备改为“成套设备”,进一步拓展产业内涵;钢铁制造向高端调整,用精品钢材取而代之。同时,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以信息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迅速成为世界经济主要新增长点,上海迅速反应,通过909工程向集成电路发起冲击,当年承建909工程的上海华虹微电子,如今已成为中国半导体领军企业。

2019年9月17日,华虹集团旗下华虹半导体位于无锡的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一期)12英寸生产线建设项目正式投片

原上海经委副主任俞国生十分感慨,909工程体现了国家意志,采取超常规、高起点、跨越式发展新思路,引进世界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实现了中国微电子产业发展的大跨越。至2001年,信息产品制造替代汽车产业成为第一支柱,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上升至13.2%。

(三)

从传统纺织到现代汽车,再到信息制造,透过不断变幻的历史画卷,外界看到了在调整和发展中重新崛起、脱胎换骨的上海工业。

但进入21世纪后,上海的产业结构在“四个中心”引领下悄然发生着变化:2012年上海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60%,2016年三产比重又首次超过70%,对城市经济的主导和支撑地位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全国工业结构趋同化引发的过度竞争,使六大支柱产业对上海经济的推动力开始减弱。

2015年,上海制造突现危机。当年上海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战新产业下降1.1个百分点,罕见出现“双降”。外界纷纷发出“上海制造怎么了”的疑问。其实,在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同时,上海制造业的比重一直在处于下降区间。只是当真正出现负增长时,才真正意识到,上海制造可能出了问题。

当时外界甚至还传递出上海不再需要发展制造业的声音。但很多人未必知晓,以“造东西、造设备,尤其是造高端装备”为核心的制造业,依然是上海经济的根基所在,没有制造业支撑,服务业就是“无源之水”。

在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干春晖看来,着眼未来城市竞争,上海发展制造业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需要发展的是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本着这样的思路,2016年初,上海首次提出量化指标,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之后,上海又陆续出台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7条”、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50条”等政策举措,让外界看到了上海“再战制造业”的决心。正如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所言,25%这个数字更多是表示了一种决心,上海的制造业必须保持一定比重,而且内涵一定是高端的。

2017年底,上海又提出全力打响四大品牌,上海制造同样被摆在了突出位置。

共识背后更有着强劲的行动力,加大招商引资、优化要素配置、加大结构调整、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土地为例,虽然面临土地紧约束,但上海提出“要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保障高端、先进制造业的用地需求”。

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超大型燃气轮机加速国产化、特斯拉超级工厂投产……“十三五”期间,上海制造不担保住了基本盘,更“容光焕发”,实现300项高端装备自主突破、300项新一代信息技术成果产业化。“十三五”收官之年,上海规上工业总产值34830.97亿元,增速也由降转增,6个重点行业总产值23784.22亿元,增长4.1%。

2017年5月5日,国产大型客机C919成功首飞

“十四五”甚至未来20年,上海制造路在何方?

上海“十四五”规划已给出答案,构建“3+6”重点产业体系,夯实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加快打造重点领域的世界级产业集群。“3”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这是上海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先导战略产业。

两年来,国务院已先后批复三大产业创新高地实施方案。目前,上海三大产业集群优势正在形成——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同比增长21%,规模占全国23%;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6000亿元,“1+5+X”市级特色产业空间正汇聚海内外生物医药优质资源要素,快速提升着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全球市场竞争力;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近2000亿元,增长30%以上,基础理论、算法、算力、数据、应用技术等环节正加速攻关突破。

一年一度在上海召开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成为全球AI发展风向标

“6”指的是着力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高端产业集群。正如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所言,与此前六大支柱产业相比,“上海制造”的内涵将更加丰富,更加强化“高端、数字、融合、集群、品牌”的方针,加快产业链供应链锻长板、补短板,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

毫无疑问,在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中,上海制造仍将扮演着急先锋的角色,“上海制造”再现的将不仅是昔日辉煌,更是未来之光。

来源:上观新闻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