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3/4/14 10:38:34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频道

这张老照片,见证了嘉定农业经济的发展

来源:上海嘉定 作者: 浏览次数: 【字体:

嘉定区档案馆留存着这样一张照片:1963年4月24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马陆人民公社。

微信图片_20210604165812.jpg

当时,周总理不但找干部了解实际情况,还深入田头与社员亲切交谈,详细询问农业生产、农民口粮、公社经济等情况,实地观察油菜、小麦、棉花的长势,鼓励农民搞好生产、发展经济,努力提高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那时候,正是嘉定农村经济和农业集体化大发展的时期。

从临时互助组到农业合作化

“嘉定农民历来就有临时盘工互助的习惯。在农忙季节,亲友、近邻之间互帮互助,有的以工换工、以牛换工,也有以竹、木或成衣等手艺换做农工。气氛融洽,多年来延续不息。”嘉定区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指导站原副站长祝耀明介绍。

1950年,嘉定县委在各乡开展组织临时互助组(又称季节性互助组)的典型示范工作。祝耀明介绍,当年全县发展互助组约200个,参加农户约占总农户的1.72%。土地改革结束后,互助组迅速发展,至1951年底,全县建立互助组2282个。1952年起,季节性互助组逐步向常年互助组发展,1955年,全县有互助组3371个,参加农户占总农户的62.68%。

“互助组主要是劳动互助,其土地仍归农民所有,因此存在着农事安排、劳动力调配、工具使用上有先后等矛盾以及等价交换原则较难实现等问题,以至于有部分互助组难以巩固。”祝耀明告诉记者,为使农民彻底摆脱小块土地私有制的束缚,党和政府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

1952年,嘉定县委在马陆乡进行试点,成立了第一个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名裕农农业生产合作社。“裕农社成立后,统一使用劳动力和土地,推广新品种,增积自然肥料,改进耕作技术,农民从一个人干活变成了一个集体干活,积极性明显增强。”祝耀明告诉记者,年终分配社员收入总额比上年增加了97.3%。

微信图片_20210604165816.jpg

而后,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慢慢发展成高级社,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取消土地分红,实行按劳分配。1956年,嘉定基本实现农业合作化。

成立第一个人民公社

1958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讨论通过的《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定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会议公报一下达,全国随即掀起大规模的人民公社化。

同年9月25日,嘉定第一个人民公社——马陆人民公社成立,随后,全县共成立7个农村人民公社(长征、南翔、马陆、徐行、娄塘、外冈、黄渡),参加农户7.1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99%,平均每社10200户。

微信图片_20210604165818.jpg

“由于每个公社的户数过多,不便管理,中央要求调整人民公社规模。”祝耀明介绍,在党的领导下,1961年,嘉定新增7个公社(封浜、城东、城西、朱桥、华亭、安亭、方泰),又将长征公社一分为二,增设江桥公社。至此,嘉定共有15个公社,平均每社4890户。10月,又把15个公社调整为19个公社,平均每个公社3996户,生产大队从219个调整为242个,平均每个大队313户。生产队从1584个调整为2137个,平均每队35.5户。

规模不断缩小后,农业经济显著提升。“当时,周总理对百姓吃饭问题很重视,在陪同外宾来到上海时,一同参观马陆人民公社,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和指示当时传遍了整个上海郊区,大大鼓舞了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祝耀明说。到1965年,嘉定农业总产值达3.14亿元,比1949年增长1.78倍。

微信图片_20210322163636.png

文字:席凌燕,编辑:卢泽斌

分享到:
【打印正文】